升級“保險+期貨”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人士表示,為貫徹落實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期貨市場將持續完善涉農期貨品種規則體系,加快涉農期貨期權品種供給,完善“保險+期貨”模式,讓農民的“好收成”變成“好收益”,助力鄉村振興、糧食安全和農業強國建設。
擴大試點范圍
“保險+期貨”自2016年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以來,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涉及農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有效幫助農戶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同時,期貨機構持續創新升級業務模式,擴大試點覆蓋面和惠及主體。
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相關人士介紹,2023年,聚焦春耕融資難和秋收售糧難問題,大商所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系統性引入商業銀行和龍頭企業,進一步整合各方力量,“保險+期貨”升級版——“銀期保”應運而生。
記者了解到,“銀期保”打通了糧食種、收、賣各環節,將收益保障擴展至整個經營周期,形成銀行提供信貸支持、保險保障種植收入、期貨轉移價格風險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2023年,大商所引導67家期貨公司聯合保險公司開展了266個飼料養殖專項項目和8個“銀期保”大豆種收專項項目,為7145戶農戶和244家規模化種養主體提供風險保障。目前,已有180個項目運行到期,理賠約2.28億元。
鄭州商品交易所(簡稱“鄭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鄭商所以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主題,做實做好“土特產”文章,進一步發揮特色農產品期貨優勢,擴大規模、區域與品種。2023年,鄭商所支持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44個,覆蓋蘋果、紅棗、花生等特色農產品,總保費規模約為4.15億元。
促進農民增收
“保障糧食安全近年來一直是重要話題。我國作為大豆主要進口國,降低大豆進口依賴度是重要一環。”相關人士稱。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進口糧食1.6億噸,同比增長11.7%。從結構看,大豆仍占大頭。全年進口量為9941萬噸,比2022年增長11.4%,占全部糧食進口量六成以上。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支持發展高油高產品種”“繼續實施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現大豆有序擴面”等要求。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期貨”模式將不斷完善,為大豆擴種和農民增收提供保障。
實際上,大豆系列期貨是我國上市最早、國內農產品經營實體參與度最高、國際化基礎最扎實的品種之一。早在2004年,利用期貨市場“先賣后種”實現增收的故事就在黑土地上傳為佳話。當年,國際大豆價格在春季創下15年新高后一路走低,東北產區大豆價格則從高點約1.7元/斤跌至約1.2元/斤。在大商所的呼吁下,一些東北豆農在春耕時即依托合作組織或龍頭企業以高價賣出大豆期貨合約,并在秋收后參與交割或以低價平倉,有效避免了“豆賤傷農”,促進了農民增收。
加快品種供給
上述兩家交易所相關人士表示,將貫徹落實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工作目標,持續完善涉農期貨品種規則體系,加快涉農期貨期權品種供給,助力農業產業鏈經營穩定。
在具體舉措方面,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豐富品種、工具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雞蛋、玉米淀粉、生豬期權上市工作,持續做好儲備大宗農產品和中小宗品種研發;一品一策、因品施策,順應現貨市場變化,不斷優化現有品種合約規則,持續打通產業參與“堵點”,促進市場功能有效發揮;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任務,不斷完善“保險+期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