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如何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指出,提升科技保險服務質效,依托上海保險交易所,依法合規開展保險產品、技術、模式等方面探索,按市場化原則深化科技保險風險補償機制試點。
不久前,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持續推動健全適應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的金融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保險能出幾分力?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科技保險迎來發展良機。保險業圍繞國家安全和產業前沿所需,把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在護航“大國重器”、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助力科創企業融資增信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提供有力支撐。
截至2023年末,國壽集團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1760億元、投資余額3345億元,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項目加速落地,2023年科技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達87萬億元。
人保財險初步形成包含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知識產權、基礎風險等五大類產品為主體的科技保險產品體系,并通過不同險種責任的組合,滿足初創型、成長型、成熟型等不同階段企業創新發展需求。
《通知》鼓勵保險機構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保險、中斷保險等“科技含量”十足的保險產品,同時劃定了保險資金投向領域。
近日,中國人保簽發全國首單農業農村科技攻關保險,為浙江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科技成果轉化費用損失保障。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科技保險發展起步較晚,科技保險項目個性化需求較強,大數法則發揮的空間有限,行業仍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人才、產品、數據等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同時,科技保險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也有待健全。
未來,保險業和保險機構應不斷探索提供更加豐富的科技保險產品和服務,尤其是針對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研發攻關等方面;注重專業人才和專業化服務團隊的培養,提升科技保險服務能力;提升核保、定價能力,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包括科技企業的基本信息、經營數據、風險狀況等,制定有效的風險評估和定價方法。另外,再保險的支持是必要手段,因為單一項目發生保險事故可能面臨較大的賠款壓力,再保險對科技保險的探索有助于直保公司承保相關項目。
總之,通過保險的風險補償機制,未來將有助于科技企業降低風險,讓科技初創企業更好應對外來風險,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