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險行業改革展現希望之光
人身險行業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披露的數據,去年1月至11月,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33351億元,同比增長10.79%;賠付支出為7494億元,同比增長26.01%。從數據上看,人身險行業正為全社會提供著越來越完備的風險保障功能。
與此同時,人身險市場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比如,在存款掛牌利率持續下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背景下,儲蓄型壽險產品在收益性和安全性方面展露了優勢;又如,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與養老健康相關的風險管理需求、服務需求高漲等。
這些機遇無疑為我國人身險行業發展帶來了更新更持久的動能,但行業的現實困境也注定了激發動能必然充滿坎坷。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身險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高質量發展面臨著銷售隊伍規模收縮、業務價值增長乏力、投資收益率走低、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險供給與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保險需求之間的矛盾等諸多挑戰。
為緩解上述問題,監管部門和保險機構都在著力推動行業進行更徹底的轉型。
去年以來,監管部門陸續下發多項規范性文件,如《關于強化管理促進人身險業務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關于規范團體人身保險業務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等,要求各人身險公司落實管控責任,嚴格執行“報行合一”,為人身險公司營造長期健康的競爭環境,降低長期負債成本,提高負債質量,為人身險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監管部門不斷規范人身險行業轉型升級,加快了人身險公司業務增長方式、效率和動力的變革。在產品上,管控產品定價、形態設計、利益演示,引導機構合理降低負債成本,防范利率風險;在渠道上,全面規范銷售行為,提升銷售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治理上,推動保險機構完善公司治理體制機制,在強化董事會決策職能、完善關聯交易管理等方面深化公司治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導人身險行業穩健經營、筑牢發展根基,從而實現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人身險行業自身發展也有著重大變化,渠道變化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人身險公司個險條線在減員的同時“提質增效”,一方面,代理人隊伍不斷升級,頭部險企均推出了相應的人才招聘、人才培養計劃;另一方面,針對人身險公司代理人的基本管理辦法也進行了全面升級。頭部險企個險渠道改革已開始顯露成效: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人壽個險板塊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費同比提升28.6%;中國平安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94.4%;中國太保月均核心人力占比、績優組織占比同比提升。與此同時,疊加保險機構發力銀保渠道,進一步提升了多元化渠道經營能力,在轉型“陣痛期”,人身險公司尋找到了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盡管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挑戰仍然存在,人身險行業能否抓住上述機遇,成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要看自身的能力建設。
面對轉型升級,人身險公司應提供更高質量風險保障的能力,以發展長期保障型產品為導向,更好服務老齡社會的長壽風險管理、醫療保障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求。同時,繼續提高保險資金大類資產配置能力,重點把握經濟發展趨勢和產業轉型升級方向,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并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切實防范宏觀環境變化帶來的利差損風險。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中近九成來自人身險業務,讓逐漸增長的資金獲取持續、穩健的投資收益,讓保險機構資產負債在期限結構、收益和流動性方面更好地匹配起來,是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底氣。另外,人身險公司要提升整合關聯服務的能力。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和市場的要求,推動提升“保險+”能力,加快構建“產品+服務”核心競爭力,促進高價值業務發展,以打造核心競爭力,推動資負兩端長期健康協同發展,加強全周期服務能力建設。(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