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風險減量服務掣肘因素
極端天氣正在考驗著全球經濟。極端天氣對我們的影響不僅有感受到的冷與熱、發生的地震與海嘯,還有農作物減產、基礎設施破壞、能源供應中斷等問題,如果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對經濟增長、就業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降低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負面沖擊,是保險業面臨的新課題。如何在充分發揮經濟補償功能的同時實現穩健經營?提高風險減量服務水平是“題眼”。
2023年年初,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要求各財險公司以減少風險隱患、降低重大風險損害為目的,積極協助投保企業開展風險減量工作。一年來,保險機構普遍以“保險+科技+服務”的模式,從“風險等量管理”向“風險減量服務”轉型。在多次重大自然災害中,探索出了“災前”預防預警、“災中”快速響應、“災后”精準理賠的工作方式,成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和應急管理體系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在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的同時,也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
不過,風險減量服務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在實際推動過程中,掣肘因素凸顯。金融監管總局山東監管局近日在對轄區財險業風險減量服務進行分析時提出,保險機構及市場主體風險減量意識有待提升,制約了保險服務探索動力、市場需求潛力;保險機構在人才培養、科技運用、數據交流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制約了風險減量服務專業化發展;風險管理標準化建設滯后疊加服務模式單一,導致了風險減量服務體系權威性、有效性未能得到企業廣泛認可。
比如,風險減量服務涉及專業學科門類廣泛,需要組建的復合型人才隊伍面臨培養成本高、培養周期長、投入資源少、產學研脫節等現實困難。但目前財險機構主要依靠現有內部查勘理賠人員提供風險隱患排查等服務,由于專業知識跨界存在較大差異,現有的知識技能難以滿足各行業、各類型企業風險減量服務發展的現實要求。
多家國際再保險機構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損失會不斷加劇,亟須采取適應氣候變化措施。保險業作為其中的重要角色,要聚焦提高風險識別管理能力,提高風險減量服務認可度和覆蓋面,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對于風險災害信息的發現、反饋、判斷、處置,做到在一線“能找到人、能發現事、能協調事、能應急上”。
要精準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技術迭代。充分發揮保險機構風險管理的專業和樞紐地位優勢,整合上下游資源,豐富服務供給來源,提供客戶急需的產品和服務,量體裁衣為客戶定制一站式風險減量解決方案。
要破除壁壘減少信息不對稱,提質增效降低交易成本。找準各行業各領域風險點和風險環節,實現風控標準化監控和數字化預警;進一步加強與應急、住建、交通、農業等主管部門的協調聯動,盡快消除行業壁壘、數據壁壘,帶動保險風險減量服務提質擴面。(付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