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臨平示范區探索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上市并購有哪些坑,區縣金融風險防控怎么抓,5060反詐我來幫……”臨平金融顧問工作室的會客廳里,培訓交流幾乎每周都在上演。縣域金融生態建設的“臨平試點”如何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試點如何向杭州、浙江乃至全國復制推廣?
2月29日,“金融社會價值提升年”系列活動之“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專題研討會”在杭舉行。活動聚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的模式創新與理論研討,并發布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3386模式(簡稱“臨平模式”)和縣域綜合金融生態指數(簡稱“臨平指數”),對上述問題給出了探索解答。
活動由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下稱“金服會”)、杭州市臨平區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并購聯合會、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浙商銀行協辦。
臨平模式:“藍圖”為“實景”
由于過度強調營利性、弱化功能性,信息不對稱、風控壓力等因素,導致傳統金融服務較難充分覆蓋,縣域金融服務往往較為薄弱。
金服會主任,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表示,縣域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開展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旨在從金融實現的最后一公里來探索金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
聚焦縣域經濟,2022年,以浙商銀行為主任單位的金融服務委員會與杭州市臨平區聯合設立省內首個“綜合金融服務示范區”。會上,臨平區委書記陳如根介紹了臨平示范區建設的經驗。
據悉,該區構建了“政府指導+金服會賦能+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的協同模式,為示范區建設把關定向。其中,79名金融顧問下沉一線,開展了70多場公益金融活動,組織業務培訓1600人次,解決融資需求1300個、融資金融138億元。
會上還發布了第一版具有復制推廣意義的臨平模式:重點圍繞政府端、企業端、社會端等三大主體,創建了三大工具,包括為政府構建區縣金融運行質量指標體系,為企業搭建數字化“金服寶·小微”平臺,為居民定制“財富管理N課”培訓課程,同時聚焦政府金融風險管理痛點、企業金融服務堵點和社會金融供給難點,提出了八項具體舉措,如在全國首創區縣金融風險體檢機制,滿足企業上市、并購等金融需求的增值服務體系,打造金融賦能“千萬工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可感共富模式和一體開展投教活動、金融反詐等。
金融賦能:打通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討會匯聚了來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浙商總會顧問鄭宇民、浙江省社科聯主席盛世豪、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莫萬貴等多位專家學者,他們圍繞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展開了深入探討。
與會人士指出,圍繞建設“金融強國”,中央提出建設五篇大文章,這對提升縣域金融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是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必須回答的問題。
“臨平經驗和臨平指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們突破了對金融服務的傳統認知,從社會視角出發,運用數字化等手段,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控難題,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可獲得性,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融資難和投資難問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說。
浙商總會顧問鄭宇民指出,臨平經驗從根本上重塑了政府與金融的關系,建立區域原生的信用系統,將金融服務貫穿“最初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構建了健康的區域金融生態和營商環境。精準助力區域內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區域內生活品質;防范區域內金融風險;完善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依存度。
數據顯示,目前,臨平區在金融生態優化、營商環境改善、企業融資成本下降、社會金融意識提升等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區域內新增市場主體近6000家,制造業、涉農和科技貸款同比分別增幅24%、35%和19%。“金服寶·小微”平臺累計服務企業近5500家、提供貸款7.4億元,金融機構為跨境電商提供的融資利率下降了近60個BP。此外,區內金融詐騙案件發生率及案損金額分別同比下降17%和27%。
“臨平試點打開了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服務價值提升的空間。這個空間是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金融的最大最現實場景,是數字化背景下金融變革的真正落地,也是實現和衡量五篇金融大文章的最重要平臺。”陸建強表示。
金融活,經濟活;縣域強,經濟強。
展望未來,臨平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有望成為縣域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更多的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成功案例涌現,將有助于構建更加穩定、高效、可持續的金融生態。縣域金融服務的這最后一公里,成為金融改革新的突破口,也將成為助力金融強國建設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