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樣化專業性金融服務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其中,要建立健全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何為多樣化、專業性?接下來,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的主要抓手是什么?哪些新政策將陸續落地?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何為多樣化專業性
何為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多樣化主要是指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類型要豐富多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說。從金融產品的角度看,不僅要包括傳統的信貸、股票、保險、基金、信托、理財等,還應包括用于滿足消費者新型金融需求的創新性金融產品,比如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等;從金融服務的角度看,不僅要包括融資服務,還應包括投資顧問服務、財富管理服務、風險管理服務等。所謂專業性,李廣子認為,金融產品和服務要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能夠有效滿足消費者不同類型的金融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逐步豐富,金融結構不斷優化,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比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需求的適應性大幅提高。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居全球第一位,保險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位,債券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位,外匯儲備規模連續19年穩居全球第一位。
其中,數字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發展普惠金融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經過10多年發展,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郭武平說,截至2023年12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9.0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7%,比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高13.13個百分點。
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也日漸完善。“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目前已積累養老金規模超6萬億元,覆蓋近1億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負責人尹江鰲說,要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推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啟動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
盡管成效顯著,但仍存優化空間。“以銀行業為例,盡管現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已經較為充分,但與消費者金融需求特點的匹配度還不高,金融服務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李廣子說。一方面,對與經濟發展轉型有關的一些重點領域支持力度不夠,以科技金融為例,銀行業對風險相對較高且處于早期階段的科技創新活動支持力度不夠,投貸聯動產品規模偏小。另一方面,對普惠群體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例如,關于新市民群體,目前還缺乏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為此,接下來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李廣子建議。
做好“五篇大文章”
“經中央批準,人民銀行將設立信貸市場司,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相關工作。”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1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新形勢下,我們將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本源、聚焦主業,特別是圍繞做好‘五篇大文章’,因勢利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適配性,以金融強助力經濟強,以金融穩助力經濟穩,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在香港第十七屆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
具體來看,科技金融服務將突出“多層次”特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政策研究司司長李明肖表示,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穩妥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制造業金融支持舉措,指導金融機構落實落細各項政策要求,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2%,其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占比均超過四成。
綠色金融服務將更加多元化、差異化。“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根據綠色低碳項目的融資和風險管理需要,立足自身職能定位,開發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提供多元化、差異化金融服務。”李明肖說,要拓寬綠色保險覆蓋面,發展綠色信托、綠色租賃,有序拓展綠色消費信貸業務。
普惠金融服務將聚焦“又普又惠、好用不貴”的特點。“將普惠小微貸款的認定標準,由現行單戶授信不超過1000萬元放寬到不超過2000萬元。”潘功勝說,延續實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適當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擴大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對象、拓展支持范圍和增加工具規模。
養老金融服務將以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為抓手,聚焦新產業、新業態人員的養老保障需求。尹江鰲介紹,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屬于普惠型養老保險,投保簡便、靈活交費、收益穩健,鎖定到60歲后、年金化領取。“該試點自2021年6月開始,2023年10月轉為常態化經營。截至2023年12月末,保單件數約74萬件,累計養老準備金規模超106億元。”尹江鰲說,接下來,將進一步優化個人養老金相關金融產品供給,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特點,研究完善相關業務監管規則。
數字金融服務將平衡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在確保數據安全、守住風險底線的同時,增強數字賦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我們將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優化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與風險監測司負責人劉志清說,與此同時,積極拓展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服務渠道,通過數字化手段,觸達那些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的群體,持續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可獲得性。
豐富跨境金融產品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潘功勝說,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內地金融管理部門,推出優化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等安排,為海外投資者通過香港配置內地股票、債券以及香港市民購買內地理財產品提供了很多便利。
接下來,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將推出“三聯通、三便利”共計6項政策舉措。“三聯通”是指,將“債券通”項下債券納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幣流動資金安排的合格抵押品,進一步開放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債券回購業務,發布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實施細則。“三便利”指的是,在大灣區實施港澳居民購房支付便利化政策,擴大深港跨境征信合作試點范圍,深化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
1月24日,新修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正式對外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參與“跨境理財通”業務的渠道將更加多元,可購買的理財產品將更加豐富。
具體來看,《實施細則》調整了“南向通”業務的內地投資者參與條件,將個人投資者額度從100萬元人民幣提高到300萬元人民幣,增加證券公司參與試點;同時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由“R1至R3”擴大為“R1至R4”風險等級(不含商品期貨基金),細化明確境內銷售機構、境內合作機構展業行為規范。
“‘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至今,渣打銀行發現,大灣區居民的理財意識濃厚,對多元化投資、全球化資產配置有很強的需求,相關業務穩步增長。”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說,新修訂的《實施細則》發布后,該行第一時間積極響應,推進產品與服務升級,將符合資格的“南向通”基金產品數目增加至超過140只。此外,在“北向通”投資產品方面,渣打銀行將增加人民幣存款產品、超40只風險等級為R4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覆蓋新消費、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新科技等行業,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與內地及香港金融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共同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加強金融合作,助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說。□本報記者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