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利率長期持續下行,理財產品再次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記者馮櫻子北京報道
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多家理財公司對旗下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
近期,招銀理財、農銀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公司發布了有關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公告,涉及現金管理類、半年定開、一年定開等產品,其中有產品最大降幅達85個基點。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記者表示,部分理財公司下調業績基準與債券收益走勢有關,目前國內強化機構行為和市場監管,在支持機構自主定價同時,需理性、科學定價,避免參考基準偏離實際業績過遠等情況。
業績比較基準下調
“業績比較基準3.95%,買了以后天天收益都是負數。”12月7日,一名投資人向《》記者表述。
在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之后,關于“業績比較基準”的展示一度被質疑存在“報喜不報憂”的情況,從而引發爭議。
今年以來,理財子公司一方面更加注重投資者教育工作,階段性降低產品費率向投資者讓利,另一方面也下調了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降低客戶心理預期。
近期,《》記者從一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方面了解到,該機構旗下最新一期“頤養豐潤”14個月開固收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上一期的3.2%—4.2%調整為2.8%—3.8%,業績基準上限降低40個基點,下限同樣降低40個基點。
“這一系列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均呈現下降趨勢。”上述理財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上述產品成立于2021年2月,第一期利率為3.95%。
同時,上述理財公司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該系列另一款“一年開”固收產品同樣成立于2021年,第一期產品利率為4.1%,2023年新一期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3%—4%。
此外,華夏理財、農銀理財也對多款將進入封閉期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自12月16日起,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G款4號半年定開增強理財產品的比較基準調整為2.90%—3.20%,而上一期該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3.00%。
另外農銀理財一款“半年開放”第2期人民幣理財產品(尊享款)業績比較基準調整自12月16日開始,業績比較基準由3.75%調整為2.90%—3.30%,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幅度達45至85個基點。
所謂業績比較基準,是理財公司基于產品性質、投資策略、過往經驗、市場變化等因素對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根據規定,當監管政策、市場環境、產品性質等因素發生變化時,理財公司有權調整產品業績比較基準。
例如,農銀理財方面介紹,上述“半年開放”產品投資利率債占比5%—20%,信用債占比50%—70%,非標準化資產占比30%—50%,組合杠桿率130%為例,業績比較基準參考中債(0—1年)國債財富指數,考慮資本利得收益并結合產品投資策略進行測算,為年化2.90%—3.30%。
“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首先是個相關產品未來預期業績回報,是投資者決策的一個參考。”周茂華對《》記者表示,此前出現過少數產品業績參考基準與實際收益偏差較大情況,理財公司需理性、科學定價,避免參考基準偏離實際業績過遠等情況。
此外,一家股份制大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在選產品的時候,不僅要看業績比較基準,也要看產品具體投向,以及自成立以來的平均收益率,評估產品的穩定性,再看半年的收益率,在經歷過一定的市場波動后,是否還能保持2%—3%的收益,最后看近1個月的收益產品漲幅情況。
受債市波動影響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持續下行。
談及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的原因,農銀理財方面曾表示,這與今年初以來債券靜態收益率出現幅度較大的下降有關。
一直以來,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是銀行理財的主流產品。去年年底,受到債市波動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及收益率出現大幅回撤,遭投資者大幅贖回,今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暫別資管領域第一的“寶座”。
有數據顯示,銀行理財規模今年8月份恢復至今年以來高點27.34萬億元,9月受債市季節性回調影響,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大幅下降至26.39萬億元,10月份銀行理財規模回升至27.32萬億元。
目前而言,盡管債券市場基本面已經好轉,但銀行理財市場整體收益率呈現出走低趨勢。招商證券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0月末,定開純固收、定開固收+、持有期固收類理財平均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0%、1.9%和0.4%。
“在債券收益率下行后,中短期需要降低對理財的投資回報預期。”招商證券銀行團隊認為,債券收益率趨于下行。8月下半月-10月末,債市小幅調整,提升了債券票息,降低了理財的投資壓力。進入11月,債市行情明顯好轉,預計理財收益率將回升。
不過,招商證券銀行團隊提出,由于近年來債券收益率明顯下行,未來幾年,理財可預期的復合投資回報率或很難超過3.5%。
同時,一名銀行從業人員對《》記者表示,近期部分理財公司下調業績基準這個與整個市場環境、底層資產屬性及收益走勢等因素變化有關,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業績基準,更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展望中長期,債券收益率趨于下行,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大概率也需進行調整。
對于銀行理財后期展望,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理財風險防御能力較去年底大幅提高,同時信用債市場受到化債影響走出了獨立行情,理財破凈率也已經企穩,市場無須擔憂贖回會進一步發酵。
在明明看來,11月份銀行理財規模有望接近28萬億元,但很難超過,12月份又將迎來季節性回落。2024年經濟穩增長仍需維持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仍將有兩次MLF降息。而銀行凈息差面臨較大壓力,為配合央行降息,明年或仍將推動數輪存款利率的調降,屆時理財收益優勢將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