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發聲!不能借ESG“外衣”過度包裝
證監會:上市公司不能借ESG“外衣”過度包裝
新華財經北京4月29日電證監會上市司有關負責人4月29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ESG協同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平行論壇上表示,《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積極借鑒國際有益經驗,充分結合國情體現特色,堅持穩步推進,推動實踐先行,開啟了我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新階段。證監會將不斷推進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會同各方一道,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4月12日,國務院印發新“國九條”,提出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制度。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證監會在多年制度建設和上市公司披露實踐基礎上,指導滬深北交易所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于4月12日正式對外發布。
充分結合國情體現特色
證監會上市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制定《指引》的過程中,證監會主要遵循四條原則。
一是積極借鑒國際有益經驗。《指引》總體借鑒四要素披露框架,即“治理”“戰略”“影響、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與目標”,并明確具備財務重要性的議題需按照四要素框架進行披露,推動上市公司以更好的內部治理、具體行動帶動高質量信息披露。同時,將國際共識度較高的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作為《指引》中的優先項,主要披露要求與國際各類規則基本保持一致,實現較好的兼容與聯通。
二是充分結合國情體現特色。《指引》議題設置充分考慮現階段發展重點關切,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方面明確了21個具體議題。例如,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過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著應對治理污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雙重挑戰。《指引》設置了污染物排放議題,與國家的減污降碳一體謀劃、協同推進的部署相適應。還比如,針對當前市場普遍關注的鄉村振興、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等普惠金融問題,《指引》也都作出了專門規定。
三是堅持穩步推進。“重要指數成分股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基礎好、能力強,已經有86%的公司披露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如果這些公司不能充分披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風險,則未來有可能會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因此《指引》對這些公司設置了強制披露要求,以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上述負責人介紹,對于其他上市公司,則鼓勵和支持其自愿披露,但同時要求,自愿披露必須遵守《指引》的規定,以規范信息披露秩序,增強可比性。在披露具體內容方面,《指引》充分結合國內上市公司能力建設實際,就披露難度較高的中長期財務影響、溫室氣體范圍三排放量等不作強制披露要求。
四是推動實踐先行。《指引》旨在推動公司聚焦具體行動,而不是僅停留在披露層面。《指引》關注公司治理相關內容,督促公司從治理和戰略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風險和機遇,自上而下全盤謀劃、做好應對。科技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指引》專門設置相關的議題,引導公司發揮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更多的創新創造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研究推動更多公司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
談及如何更好推動ESG的發展,上述負責人表示,要在凝聚共識中推動發展,在加強規范中推動發展,在健全生態中推動發展。
一是在凝聚共識中推動發展。本次《指引》制定過程中,上市公司、專家學者、投資和中介機構等廣泛參與,公開征求意見階段共反饋80余份400多條意見建議。證監會組織力量逐條研究,認真吸收采納,最終修改近400處內容,不少意見建議得以采納,充分體現了群策群力、凝聚共識的要求。盡管如此,由于ESG披露涉及面廣,且難度不斷提升,各方面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市場上對于ESG的討論還有很多。例如,是否必須披露范圍三碳排放,僅具有影響重要性的議題是否適用四要素披露框架,價值鏈影響的邊界和核算等。這些后續還需要持續研究,在實踐中加強探索,并進一步凝聚共識。證監會也將持續評估《指引》的適應性,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規則,研究推動更多公司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
二是在加強規范中推動發展。《指引》是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的“考綱”,不是“課外閱讀材料”。既然是“考綱”,那就必然要接受“監考”,防止“作弊”“漂綠”。對于多數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續發展報告并不是強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披露。公司不能將公告作為“廣告”,把ESG披露作為品牌營銷的手段,借由ESG的“外衣”過度包裝,提供不準確的信息誤導投資者。前期,已有不少因環境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被證監會處罰或采取監管措施的案例,證監會將不斷提升監管能力,持續加強監管。
三是在健全生態中推動發展。資本市場是ESG發展的重要平臺,證監會將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培訓;同時,推動ESG信息的外部審驗和鑒證,持續提升上市公司ESG數據的準確性和披露質量;支持信用評級機構持續建立健全綠色企業、綠色債券評級方法體系;推動加大ESG投資,推出更多指數和基金產品,以更健全的ESG生態體系促進良性循環。
“證監會將不斷推進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制度建設,會同各方一道,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