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為何超預期
一季度經濟超預期實現5.3%的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夯實,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大幅改善,投資的結構得到大幅優化,這為全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有1-2月經濟“開門紅”的鋪墊,市場此前紛紛上調了對一季度經濟增長的預期。但當一季度“成績單”正式出爐時,仍是超出預期的亮眼。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好于市場預期的4.9%,增速比2023年四季度上升0.1個百分點;一季度GDP環比增長1.6%,如果按折年率看,增速達到6.4%。具體來看,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4.5%,比2023年全年加快1.5個百分點;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以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5.0%,其中出口(以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4.9%。
一季度經濟的超預期,為全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招商銀行研究院預計,二季度隨著基數走低疊加政策托舉、物價改善,單季GDP實際增速或進一步上行至6.5%,名義增速或同步回升。2024年中國實際GDP增速有望超過5%,名義GDP增速或較2023年的4.6%出現1個百分點以上的改善,為企業營收和利潤的修復創造有利條件。
外需拉動轉正,投資結構優化
從需求端的“三駕馬車”角度看,凈出口的大幅改善是經濟超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4.5%,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比2023年四季度上升0.9個百分點,結束了過去幾個季度凈出口拉動負貢獻的局面。
外需的回暖勢頭仍在延續。從領先指標看,3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是50.6%,這已經是連續3個月回升。3月份中國制造業PMI中,新出口訂單環比大幅上升5.0個百分點至51.3%。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24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2.6%,將扭轉2023年負增長的局面。
從韓國、越南等出口導向型國家的出口回升也可以佐證全球經濟的回暖。一季度越南出口同比增長高達17.5%;韓國出口增速自2023年四季度開始已經轉為正增長,年初以來韓國出口增速持續保持正增長。
中國海關貿易景氣調查結果顯示,3月份反映出口、進口訂單增加的企業比重均較上月明顯提升。預計二季度中國進出口持續向好,上半年基本保持在增長通道。
相較而言,消費和投資對增長的拉動略下降。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3.7%,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拉動比2023年四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夯實。一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1.8%,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拉動比2023年四季度下降0.6個百分點。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疫情前2015-2019年,大致維持著6.5%左右的平均經濟增長,其中,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拉動分別為4個百分點和2.6個百分點,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拉動約為零。在疫情后2023年的經濟復蘇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1.5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4.3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本輪經濟復蘇存在明顯的動力變化,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明顯下降,但消費的拉動在穩步上升。
雖然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在下降,但主要是受傳統的房地產業的拖累,其他類型的投資增速并不低。一季度,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達9.3%;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長達7.7%。
一些高科技行業的投資增速都大大高于整體投資增速,體現出新質生產力在持續培育,其活力持續釋放。一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8%、12.7%。高技術制造業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42.7%、11.8%;高技術服務業中,電子商務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4.6%、16.9%。
從產業的角度看,一季度第二產業(不變價)增加值同比增長6%,比2023年四季度上升0.5個百分點,是推動經濟邊際上升的主要動力。這既有外需改善的促進作用,也體現出產業鏈自身的強大修復能力。
宏觀與微觀仍存在“溫差”
市場預測經濟走勢主要依靠微觀來推斷總體,而微觀與宏觀數據存在“溫差”往往是造成市場預測偏差的主要原因。
首先,經濟活動名義量與實物量存在差異。微觀數據都是名義量,而宏觀的GDP、工業等數據是實物量,在物價環境比較平穩時,名義量和實物量顯示的經濟趨勢是相同的。但由于當前環境物價水平持續偏低,就導致名義量與實物量,微觀和宏觀數據存在較大的“溫差”。
一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長4%,低于實際GDP同比增長的5.3%。由于居民的工資、企業的利潤都是名義量,微觀的經濟感受則更多來自經濟的名義量。這往往體現為企業以價換量、增收不增利,1-2月工業企業營收兩年復合同比增長1.6%,但利潤卻下滑7.8%。經濟名義量低于實物量,折射出當前物價水平偏低,這也是當前中國經濟亟需解決的問題。
不過,年初以來,物價改善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跡象。一季度CPI同比持平,而2023年四季度則連續幾個月負增長。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認為CPI會在低位緩慢回升。一方面是經濟持續向好,總需求在回升,這對支撐CPI回升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面因素。另外,部分農產品價格也到了價格調整拐點,比如生豬價格。還有,接下來的假日消費,包括五一節等還會繼續帶動旅游相關出行類消費價格回暖。”
其次,信貸與社融數據與經濟的差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信貸就是經濟的“糧草”,專家們常常會把信貸和社融數據的強弱作為經濟預測的重要依據,市場走勢對信貸變化也高度敏感。如果信貸與經濟數據有所背離,那么就會產生超預期的“偏差”。
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9.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14萬億元。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2.9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61萬億元,3月末存量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7%,比2023年底回落0.8個百分點。3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3%,比2023年底回落了1.4個百分點。
是什么導致了一季度信貸數據與經濟數據的背離,難道信貸的領先性失靈了?這可能與中國經濟的結構變化和新的發展特點有關。
在過去的經濟周期中,尤其是在經濟增速放緩過程中,政策主要依賴地產和基建兩個投資端的驅動來刺激經濟,這兩個方向對融資的敏感度高且需求量大,所以容易看到在地產和基建推動經濟迅速回升的過程中,伴隨著社融和M2增速的快速上升。
但是2023年以來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產和基建不再是推動經濟復蘇的主要引擎。房地產行業處于向新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整體會有一個長期降杠桿的過程;在化債的背景下,地方債務在存量和增量上都會受到抑制。本輪經濟復蘇的主要推動是消費、出口,是更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它們對融資的需求并沒有那么高。所以,單純依靠社融和M2增速的變化來判斷經濟的走勢,可能并不像以往周期中那么靈驗,還需要考慮信貸和社融結構的變化。
當我們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也需要擺脫舊模式的“有色眼鏡”,要切換到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上,一些經濟的“偏差”可能才能更好理解。
此外,一些宏觀經濟數據口徑有所調整,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的預測偏差。統計口徑的優化調整是國際上通行的慣例,有利于提升統計數據的質量,但這種調整事先市場分析師們并不知道,仍會按照老口徑進行預測,這就造成了預測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