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四大建議提振信心改善預期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范思立
由中關村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聯合主辦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經濟發展升級”——NSE50季度論壇暨2024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日前舉行。專家學者們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經濟發展升級”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長、浙商證券(601878)首席經濟學家李超,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黃劍輝,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理事、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劉陳杰,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熙誠致遠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董事許峻銘等出席會議。會議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副院長許磊主持。
賈康表示,一季度我國經濟呈現向好趨勢,GDP增速達5.3%,工業增加值、社會投資等關鍵指標表現強勁,超越市場預期,顯示經濟具備一定增長動能。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反映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前景的樂觀態度。此向好態勢源于政策效應顯現,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實施的預算調整方案、1萬億元特別國債等政策組合,春節期間已帶動市場熱度上升,與“疤痕效應”消退、市場潛力釋放及政策支持共同助推經濟回暖。
賈康發表演講
賈康表示,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電力儲能等領域展現我國國際競爭力提升與持續創新,形成經濟增長亮點,但市場預期與企業信心尚須提振,地區與企業發展失衡問題突出。基層市場與企業普遍反映“困難”,凸顯發展新質生產力(具乘數效應、躍升特性)的重要性,將其與現實對接,以應對當前挑戰。
如何提振信心、改善預期?賈康提出四點建議:緊跟中央改革與財稅部署,深化市場經濟體制與對外開放,促改革紅利釋放;聚焦人工智能+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重啟頭部企業上市,激發民營經濟;全力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強化法治與市場公平;關注房地產業與城鎮化,提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撐經濟穩健發展。
李超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差異,強調新質生產力旨在通過科技進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他認為,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推動第四次科技革命、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
李超發表演講
李超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素質、新型生產工具(如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科技基礎設施與創新平臺)及生產關系變革的影響,并指出全要素生產率難以直接核算,故采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出口、“新三樣”、研發投入強度、專利數等作為觀測指標。
對于2024年投資機會,李超預計,市場焦點將由傳統生產力轉向新質生產力。上半年應關注基建、地產穩增及出口出海帶來的性價比優勢,下半年大科技、大健康和大制造賽道有望占據主導地位。政策層面,新質生產力與科技金融密切相關,央行設立信貸市場司以支持科技金融發展,預期結構性貨幣政策將開啟基礎貨幣投放新路徑。此外,新質生產力作為產業政策的一部分,體現在產業目錄調整等措施。
在新質生產力對應的十七個產業中,包括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和九大未來產業(如元宇宙、腦機接口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受到市場深度剖析,而未來產業因預期差較大,有望成為長期投資熱點,但投資者需留意風險偏好上升的時機。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范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