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理事張春:不開放資本項目下可自由兌換,仍然可以實現人民幣國際使用
4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金融強國之路”論壇在北京舉辦。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原執行院長、中國金融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聯盟理事張春表示,建立金融強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資本要素能夠安全和高效地跨境流動。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傳統的本幣自由兌換模式,有必要探索更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
他指出,對于傳統經濟學提倡的資本賬戶開放的模式,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在很多項目下做到了有限的可兌換;而且在有限可兌換的情況下,已經把各種開放做到了極致,如“滬港通”、“債券通”、“深港通”等。但這種“閉環管道式”的開放肯定不是高效的,而且與高質量、高國際標準或高水平開放的制度不完全匹配。
為什么不能開放無限制的自由兌換?
他表示,很多研究表明,資本賬戶開放無限制地自由兌換會影響金融穩定和宏觀政策自主性。近年來,地緣沖突加劇,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后,讓大家對此有更清醒的認識。“我個人覺得,中國在很長的時間內不太可能無限制地開放自由兌換,至少在地緣政治、地緣沖突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春表示,中國要實現金融強國有必要探索資本賬戶開放的新模式,也就是在不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如何實現人民幣國際使用。對此,他提出,可以打造“跨境支付+人民幣離岸體系”的模式。
他進一步解釋道,這個新的模式本質上是中國改革開放常用的“特區模式”,但金融特區和經濟特區還是有區別。至少在目前情況下,離岸和在岸之間的資金流動必須要有有效的風險隔離,而且它用的是更安全的支付體系——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它的定位是為全球和中國的投資者和企業提供全球化的人民幣金融服務。
在他看來,離岸體系在制度設計上可以高度國際化,甚至可以超前,以實現制度創新;同時,它對在岸體系起到引領、練兵和試驗田的作用。“通過這兩種模式的選擇性運用,根據中國的發展階段、中國與各國的關系,再綜合考慮地緣政治因素,最終實現在岸和離岸在高水平上的整合和全面開放。”
在這個模式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各有各的任務。“上海離岸市場可以主打人民幣債券類產品和市場,而香港在法律方面更有優勢,可以主打股票和其他產品。”他說。
近期,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很多學者呼吁通過增加國債發行來籌集資金,以刺激經濟增長。對此,張春認為,現在有必要增發國債,但如果在岸發行太多國債會給利率帶來上行壓力,因此,可以考慮在離岸市場發行,這也有利于穩定離岸人民幣的匯率,因為現在離岸人民幣可投資產品不多,很多人一旦收到人民幣,就馬上兌換成美元。
“當前,國際上其實對安全資產有很多需求。美國國債已經超過34萬億美元,而且利息支出越來越大,其可持續性受到質疑。不僅如此,美國最近過度用金融制裁手段,令投資者越來越擔心。”他說,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幣國債在離岸市場上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盡管前景可期,但依然存在挑戰。張春指出,為了金融安全以及離岸市場的高水平發展,離岸和在岸體系必須有效隔離。“離岸和在岸最大的問題是,這兩個市場是隔離的,有可能有兩個人民幣匯率和利率,所以,必須要有宏觀調控的手段,以保證中國的宏觀的自主權。”他認為,離岸調控比較合適的地方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