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王一鳴、劉世錦等最新發聲
4月22日,在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紫荊雜志社等聯合主辦的“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2024”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家王昌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等,眾多經濟學家就新質生產力與中國高質量發展,以及香港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推動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而針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提出的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劉世錦表示,只有中國才“卷”得起來。“卷”起來,才會有技術突破和高質量發展。
2024年中國經濟
開局有利持續向好
對于中國202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表現,王昌林的評價是“開局有利,持續回升向好”。他指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呈“三穩”——經濟增長、消費需求及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和“三超”——工業、投資、出口增長超出預期的態勢。
王一鳴表示,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例如,研發經費投入連續7年兩位數增長,2023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超過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指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依然堅實:新一輪科技革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機遇,雄厚的產業基礎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大規模市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需求牽引,要素綜合保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新質生產力
塑造發展新動能
王昌林指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當前的成績,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和支撐力。具體表現為制造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扎實推進;同時,新興產業活力涌現,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王一鳴指出,目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的任務更加艱巨。中國的TFP在2035年要達到美國的60%,2021年至2035年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就要達到2.7%。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明顯放緩,近年來雖有所回升,但仍不到2%。如果今后一個時期潛在經濟增速進一步下降至5%左右,要實現2.7%的TFP年均增長,TFP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須達到50%以上。
因此,王一鳴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動能轉換,不僅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也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戰略主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
王一鳴建議,中國應從“跟隨型”創新轉向“引領型”創新。他表示:“改革開放后,我國雖然迅速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但部分承載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工業軟件仍依賴進口,面臨‘卡脖子’風險。而由于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已難以延續過去的‘跟隨型’創新,必須在更多領域轉向‘引領型’創新,實現更多‘0到1’的突破。”
王一鳴同時指出,中國應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他說:“當前,科學研究范式深刻變革,國際科技競爭日趨向基礎前沿前移,迫切要求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迫切要求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人才。”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王一鳴認為在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要實現從概念設計、技術研發到中試再到產品的“全鏈條”創新。同時,要抓住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以及人形機器人、下一代互聯網、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展望未來,王昌林認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前景廣闊。他指出,調查顯示:到202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從目前的30%左右大幅提升至45%;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香港發揮獨特作用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那么,香港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及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中有所作為?
王一鳴表示,香港擁有4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優勢明顯。香港在國家基礎研究和國際化一流科技人才培養,以及在引進國際高端科技人才和開展國際科技交流上,均可發揮獨特作用。
他同時指出,香港是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高度開放的金融環境、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可以在內地科創企業融資中發揮樞紐作用。
王昌林建議,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方面加強與內地的金融合作,同時維持同發達經濟體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同時積極打造教育高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他同時建議,加強香港與內地的聯系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高地。他說:“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創新驅動、需求拉動、國際化帶動。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在加強國際合作方面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表示,國際航運中心是香港的傳統優勢。同時,香港擁有大量國際化的法律、財會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很多規則與國際接軌,因此,香港可以通過建立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仲裁機制等,提升中國國際規則制定能力。
“產能過剩”有助激發創新和提升競爭力
針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期間提出的所謂“產能過剩”問題,經濟學家們也提出了他們的專業意見。
劉世錦表示:“最近,中國流行一個詞——‘卷’。其實只有中國才‘卷’得起來。‘卷’起來,才會有技術突破和高質量發展。市場經濟就是鼓勵競爭,只有通過眾多競爭者之間的競爭,整體實力才得以提升。正是因為國內‘卷’,在國內的競爭中過關的企業,在國際上的表現通常不會差。”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表示,在市場經濟下長期的過剩是不可能持續的——除非是獨家壟斷或是不同企業之間的共謀。而短期的產能過剩,是創新或市場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但是最終市場會回歸平衡。
劉遵義指出,中國的電動車等產業目前既沒有得到政府的補貼,也沒有以低于國內售價或成本向國外傾銷。中國產品確實物美價廉,不怕賣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