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通脹數據波動!怎么看
有什么是潛伏在我們身邊,看不見、摸不著,偶爾會從我們錢包里偷錢的?大腿一拍,嘿,可不就是通脹。
4月10日晚和4月11日早,美國和中國通脹數據接連發布,可是引起了不小的波瀾。那么到底什么是通脹呢?
通脹,即通貨膨脹,是指一國(或地區)貨幣購買力下降和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升的經濟現象。簡單來說,就是錢變得不值錢,需要支付更多的錢來購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
通脹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貨幣供應量增加:當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增加,而商品和服務的總量沒有相應增長時,就會導致貨幣價值下降,物價上升。
(2)需求拉動型通脹:當經濟中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需求增加,而商品和服務的供給無法滿足這種增長時,就會導致物價上漲。
(3)成本推動型通脹:當生產成本(如原材料、工資等)上升,生產者會提高產品價格以維持利潤,這種成本上升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物價上漲。
(4)預期通脹:當人們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時,可能會提前消費或提高價格,這種預期行為本身也可能推動通脹的發生。
通脹倒也不全是壞事,適度的通脹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但是,高通脹或不可控的通脹會導致經濟不穩定,影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購買力,對固定收入者和儲蓄者尤其不利。總結一下就是,常年坐在辦公室干活,錢全存在銀行的打工仔,咱的命是最苦的。。。
政府和中央銀行通常會采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控制通脹,如調整利率、改變貨幣供應量、稅收政策等,以保持物價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
例如,2022年3月,美國通脹創下了1982年以來的新高,對消費者信心、家庭預算和生活必需品成本都構成了較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聯儲開啟了史上幅度最大、節奏最快的激進加息周期,對全球權益市場帶來的影響大家應該也深有體會了。
時間轉移至2024年,伴隨美國通脹率向2%的目標值進發,市場對于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的樂觀情緒達到了階段性高位,一度認為將于2024年6月開啟降息。
一、美國通脹超預期回升
然而,4月10日晚,美國3月CPI同比上升3.5%,超出市場預期的3.4%,創下2023年9月以來的新高,美國通脹超預期回升。
圖:美國核心CPI同比3月持平,但整體CPI繼續上升
(信息來源:浦銀國際)
雪上加霜的是,同樣是4月10日,美聯儲發布了3月份會議紀要,顯示官員整體對通脹下行仍缺乏足夠信心,認為通脹或將沿著“不平坦”的道路下降。
疊加此前超預期的非農就業數據(就業好→大家手里有錢頂得住高利率→沒必要降息),降息預期進一步弱化。
體現在市場價格中,在4月10日通脹數據和美聯儲會議紀要發布后,市場預期2024年的降息次數已經降到2次。
二、我國通脹超預期回落
4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3月CPI同比上漲0.1%,低于市場預期的0.4%,出現超出季節性的回落。
我國的通脹數據和美國完全是不同的故事背景。以2%的通脹水平為“健康通脹”的前提之上,美國的通脹是太高,我國通脹是偏低。通脹偏低反映的主要是經濟弱復蘇背景下,內需的不足。(大家最近是不是也都消費降級了?反正小編已經半年沒買衣服了)
據分析,我國通脹的超預期回落,主要受到春節后消費需求的回落和市場整體供應充足的影響。春節后,人們的消費活動通常有所減少,但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供應又保持充足,導致價格的下降。
例如3月份食品價格下降了3.2%,對CPI環比下降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影響,大約影響0.59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環比下降0.5%,對CPI環比下降影響達到0.37個百分點。
圖:食品價格同比增速回落明顯
(信息來源:西南證券)
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數據,通脹的超預期下行驗證了經濟弱復蘇的趨勢,市場預期或將隨之波動。
但事物具有兩面性,國內通脹數據的超預期回落也給國內貨幣政策打開了空間。3月下旬,央行強調“我國貨幣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工具儲備,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下降空間”。降準相較降息對匯率造成的壓力更小,在美聯儲降息預期延后的背景下,降準或將成為更為有力的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工具。
國內外通脹數據波動給2024年的資本市場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面對不確定性,可考慮采用的配置思路或許是擁抱紅利和擁抱業績預期相對穩定的龍頭,A50ETF基金(159592)成分股股息支付率和股息率相對主流寬基指數具有一定優勢,是現在時點還不錯的選擇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