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技術含量,就是明天的市場容量
今年春節前夕,紅豆集團下屬100多家工廠的廠長都收到一塊來自董事長的牌匾,上面有三個奪目的大字:精氣神。
這是紅豆集團成立幾十年來,始終在踐行著民企敢闖敢投、踏踏實實、砥礪前行的精神寫照。
南國紅豆向春生。紅豆的“風”是從1983年吹起的。這一年,周耀庭調任紅豆集團的前身——港下針織廠,出任廠長。當時的廠里僅有8臺舊棉紡車。怎樣把廠子辦好?這是周耀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當時主推產品的名字叫“山花”,大家覺得太土氣,得重新起個好名字。
廠子所在的港下地區附近有棵紅豆樹,周耀庭眼前一亮,腦子里涌現出了詩人王維的名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當下,他決定用“紅豆”作為品牌的名字。
注冊“紅豆”商標,是周耀庭不同于其他鄉鎮企業家,早早擁有現代企業思維的一個重要標志。
他推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積極探索推進“內部市場制,股份合作制,效益承包制,母子公司制”的“四制聯動”管理機制,實施競爭上崗、制度選人的機制。
1987年底,周耀庭的兒子周海江毅然辭去高校老師的“金飯碗”,進入公司。在周海江的帶動下,大學生不斷涌入,紅豆開始進入現代化管理時代。
5年后,江蘇紅豆針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是江蘇省首家鄉鎮企業集團。彼時的鄉鎮企業,企業產權界定模糊,這也是那時候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
“紅豆不能等!”周耀庭提出搞股份制改革。
1992年底,無錫港下的集貿市場上,張貼出了紅豆的招股說明書,紅豆集團“增量擴股”首次啟動。1993年,紅豆集團推出了內部股份制。幾次股份轉讓后,紅豆完成股份制改革。
這一創新舉措,在蘇南地區率先突破產權不明晰的發展瓶頸,成為“新蘇南模式”的代表。
改革開放春雷激蕩,周耀庭這樣的鄉鎮企業家加快腳步,與時代一同成長。
一個艱苦創業,一個將其發揚光大,“商場父子兵”并沒有被市場經濟的驚濤駭浪嚇倒,而是在不斷創新和變革中,不斷成長。
那棵已存活了1000多年的紅豆樹,在新時代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時代的命題,也是企業制勝的法寶。在設備不斷更新的同時,紅豆集團還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大力開發新產品,公司長期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掛鉤。紅豆人相信:今天的技術含量,就是明天的市場容量。
“企業家必須有探險家的勇氣、軍事家的膽略、政治家的胸懷、銀行家的精明、登山家的毅力。”周耀庭常說。
從手工業到大企業,充分競爭,直面市場,既有走最難走的路的韌性,也有做最大膽創新的豪氣,這就是紅豆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