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季度經濟形勢好于預期
本報特約評論員
開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恢復勢頭,無論是以采購經理指數(PMI)為代表的先行指標,還是以“三駕馬車”為代表的增長指標,抑或以假期消費為代表的佐證指標,都呈現出回升向好態勢,一季度經濟形勢大概率會好于市場預期。
先行指標方面,3月官方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已站穩榮枯線,特別是制造業PMI回升至近一年來的最高水平,且呈現出供需兩旺勢頭。增長指標方面,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均在去年末基礎上繼續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雖略有回落,但從火熱的假期居民出行數據來看,很大程度上是受基數效應拖累,消費動能仍在持續釋放。
具體來看,推動年初經濟穩中有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外需韌性較強。年初以來,受主要國家庫存回補等因素帶動,全球經濟呈現出較強韌性。3月全球制造業PMI回升至50.6%,達到2022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受此影響,出口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回升勢頭,并對工業生產、民間投資以及就業都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拉動作用。
二是市場預期改善。從居民端看,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2023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元旦、春節期間居民國內出行和旅游收入恢復率持續上升,均已超過疫前同期水平。從企業端看,制造業PMI中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已達到年內高點,企業回補庫存、投資擴產的意愿正在回升。
三是政策效果顯現。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政策基調,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工作首位,加上今年初以來央行降準降息,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相關產業受到明顯提振。高技術產業投資、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等增速均高于整體水平,新質生產力正在加快發展。
不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這集中表現在基建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方面。受地方債發行速度相對較慢,以及中央對12個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等因素影響,基建投資增速不及預期;房地產市場目前仍處于尋底階段,除了開發投資降幅略有收窄之外,銷售面積、竣工面積、新開工面積、資金來源增速等仍在回落,房價跌—銷售弱—回款難—拿地下降的負反饋尚未打破。
整體來看,開年經濟表現好于預期。在外需回暖、信心修復等因素的帶動下,經濟內生動力逐漸恢復,并抵消了基建和房地產的下拉作用。不過,房價延續調整帶來的負財富效應,地方政府債務的化解壓力,以及工業品價格持續下降等因素,仍會對內需產生一定拖累。
所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政策聚焦發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齊心協力”。從相關政策部署來看,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將更加關注物價走勢,著眼于“精準有效”,隨著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我國政策寬松的空間有望打開。財政政策力度大于上年,特別是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和繼續加大化債力度,有利于緩解各方面對地方債務問題的擔憂。擴內需政策已通過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加快落地。房地產方面繼續標本兼治化解風險,地方政府放松需求政策并加快保障房建設,監管層通過融資協調機制優先救助項目等。
總體來看,一季度經濟形勢好于市場預期,近期不少機構已上調對中國經濟的年度預測。下一階段,隨著基數回落和政策效果顯現,實現5.0%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將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