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湧:發展數字貿易與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杭州濱江為例
編者按
《上證夜讀》是上海證券報微信公眾號著力打造的一個品牌欄目,為進一步提升內容的原創性、思想性、專業性、啟發性、故事性、可讀性,我們誠摯地面向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行業協會等財經領域的高管和專家、企業家和創業者約稿。
你創業的成敗得失,你奮斗的心路歷程,你創富的生動故事,你發家的財富密碼,你投資的獨門秘笈,你理財的成功鑰匙,你的財富觀、義利觀、“生意經”,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業文化,你傳承的家訓家風……你最刻骨銘心、最難以忘懷、最給人啟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經驗教訓、人生感悟……以深度、銳度取勝,以角度、溫度見長,既有真情實感,又有真知灼見,既發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張湧
張湧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兼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湧博士1993年至2003年在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獲得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2年在耶魯大學國際與區域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2003年至2005年在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張湧博士擁有十余年的政府工作經驗,歷任浙江省臺州市發改委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經濟處副處長,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副局長,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管委會副主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局局長、黨組書記,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研究室主任兼區委辦公室副主任。張湧博士兼具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2017年起,曾任民生人壽保險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兼任上海臨港(600848)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這幾天和交大高金參訪團一起在長沙出差。同行的校友中有傅利泉,他是市值超過600億元的上市公司——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這是一家聚焦智慧物聯產業的頭部企業。
大華股份(002236)近日連續取得“視頻監控系統”“紅外傳感系統”“發票識別模型”“游泳池安全員環視檢測”“服裝識別模型”等多項發明專利。公司業績預告表明,大華股份2023年度的營業收入達到320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29.6億元,扣非凈利潤87.35%的增幅遠高于營收5.45%的增幅,顯示了強勁的盈利能力。
這家上市公司位于杭州市濱江區。這個面積僅有72平方公里的行政區疊加了杭州高新區、自貿試驗區杭州片區等重大開放平臺的功能。像大華股份這樣的上市公司,杭州市濱江區還有70余家。從上市公司密度來看,深圳市南山區(185平方公里范圍內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200余家)和杭州市濱江區已經居于全國最前列。
今年3月9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浙江校友會在濱江區舉辦了年度金融論壇。濱江區委常委、副區長高翀在代表東道主致辭中提到,濱江區數字經濟綜合評價居浙江90個縣(市、區)首位。濱江產業聚焦在智能物聯、集成電路、智能制造、數字內容、數字支付等領域,代表性企業包括海康威視(002415)、大華股份、新華三、宇視科技、士蘭微(600460)、網易游戲、連連支付、乒乓智能等。這些以科技創新驅動的優秀企業代表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大華股份董事長傅利泉校友同行,讓我在長沙出差期間,有了寫這篇數字貿易文章的念頭。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作出重要部署,一是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二是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三是發展數字貿易。作出這樣的部署,是有深刻原因的。我國貨物貿易的體量已經很大了,2023年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貨物貿易順差5.78萬億。中央在上海設立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有助于擴大進口我國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所需要的高端裝備、重要中間品、優質消費品,也讓全球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的紅利。
貨物貿易的發展方向是優化、是升級,不是單純地追求規模和順差。相比之下,我們的服務貿易就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幾年服務貿易也顯示了比貨物貿易更強的增長勢頭。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6.58萬億人民幣,增速高于貨物貿易約10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逆差1.2萬億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22年全球貨物貿易總額、服務貿易總額分別為25萬億美元、7萬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15%。從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比看,全球是3.57:1,我國是6.35:1。
中央提出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傳遞的信號非常清晰,服務貿易是我國建設貿易強國的一個短板,需要突破體制機制上的瓶頸障礙,逐步改變貨物貿易強、服務貿易弱的局面。
有些讀者對什么是服務貿易沒有特別強的概念,這很正常。前幾天,我在海口經濟學院為非貿易類的本科生開講座時,對如何界定服務貿易說了幾個關鍵詞:一是交易的對象是服務而不是貨物。二是交易必須是跨境的,我們這里講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都是跨境概念,國內貿易不在貿易強國建設的范疇。三是服務交付的方式分兩種:一種是通過數字化方式進行遠程交付,比如國際呼叫中心、云計算服務、遠程醫療會診等。另一種是通過自然人移動進行面對面交付,比如我們跑到海外消費、留學,本質上是購買海外的旅游服務、教育服務,對中國來說是服務進口;比如TaylorSwift(霉霉)從美國到新加坡開演唱會,對美國來說,是其公民移動到新加坡提供娛樂服務,是一種服務出口,對新加坡來說則是一種娛樂服務的進口。
國際投資貿易規則上對服務貿易的嚴格分類通常包括跨境消費、自然人移動、跨境交付、商業存在等四類,國際客貨運屬于典型的跨境交付,在華外資企業提供的服務如外資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屬于商業存在的范疇,但我們通常研究的服務貿易不包括商業存在這個模式。
我們看到一些文章和報告提到建設貿易強國時,將數字貿易和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并提為三支柱。我個人的看法有些不一樣,從貿易對象分為貨物和服務看,貿易只有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種;從數字化對貿易的賦能看,貿易將分為數字貿易和非數字貿易兩種。
離岸貿易的情況比較特殊。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離岸貿易的典型方式之一——“離岸轉手買賣”的定義,這是指居民企業從非居民企業購買貨物,隨后向另一非居民企業轉售該貨物,且該貨物始終未實際進出我國關境的交易。從這個定義看,離岸貿易設計的貨物未實際進出我國關境,不在我國貨物貿易的統計范圍,企業開展離岸貿易所獲得的服務性收入應納入服務貿易范疇,但從全球范圍看,離岸貿易所涉及到的貨物貿易又的確在我國關境外的區域客觀存在,又會被納入貨物貿易范疇。
2023年4月15日,我有幸在“杭州論壇”首場報告會匯報了“數字自由貿易發展趨勢”有關情況,首次提出個人對數字貿易的分類理解:數字化貿易和貿易數字化。數字化貿易包括四類,以游戲、音視頻、影視、文學等為代表的數字產品或數字內容,以AI、軟件、衛星導航、衛星互聯網、云服務、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以廣告營銷、教育培訓、金融保險等為代表的數字服務,以及可以進行跨境交易的數據資產,其本質屬于服務貿易。貿易數字化也包括四類,最重要最典型的是跨境電商,其他還可以包括數字化平臺賦能的市場采購、易貨貿易、離岸貿易等,其本質屬于貨物貿易。
發展新質生產力,其核心要義是在傳統的生產函數中加入數據等新的生產要素,讓數據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產函數的撬動作用,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目標。發展數字貿易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對標DEPA等數字領域國際高標準規則體系,構建有利于促進數字貿易發展的制度環境,實質上也是為了構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杭州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15年3月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內首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目前獲批的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經達到165個。杭州在國內最早開展了跨境電商“小包出口”“直郵進口”“網購保稅進口”、跨境B2B出口、跨境B2海外倉出口、跨境電商退換貨中心、“全球中心倉”、“保稅進口+零售加工”等試點,許多經驗被復制推廣到全國。
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38萬億元、增長15.6%,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步提升。其中,出口1.83萬億元、增長19.6%,進口5483億元、增長3.9%。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模式中,企業對企業(B2B)交易占比為75.6%,企業對消費者(B2C)交易占比為24.4%。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主體超10萬家,建設獨立站超20萬個。
這次論壇后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老師在海口對我說,我的上述分類有些新意,但套用了“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說法,如果可以更精確一些,應該是“數字化的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數字化”。根據趙老師的建議,我在之后的研究中將數字貿易進一步明確為“數字化的服務貿易”和“數字化的貨物貿易”。根據這一分類,數字貿易并沒有什么神秘之處,其背后仍然是傳統分類法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只是因為有了數字化的賦能,貿易對象無論是服務還是貨物,在交付方式上發生了根本性、革命性的變化。
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似乎萬物都可數字化,那么未來是否就不存在非數字化的貿易形態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國際航空、國際航運、國際陸運(如中歐班列)、國際快遞、國際郵政以及出境消費、旅游、留學、醫療等,這些典型的服務貿易,可以用數字化管理訂單,但無法實現數字化交付,仍然必須采用物理形態的交付方式。因此,未來的貿易形態確實將變成數字貿易和非數字貿易兩大類,當然前者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原因是數字化服務貿易的增速遠高于服務貿易的平均增速。2012-2022年,全球可數字化交付服務出口年均增長6.1%,高出同期全球服務出口年均增速1.6個百分點。
作為數字經濟大國,除跨境電商外,我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并非數字貿易大國。2023年1-9月,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約2萬億人民幣,占服務貿易總額的42%。服務出口更多體現了一個國家服務業的競爭力。2022年,全球可數字化交付服務出口4.1萬億美元,占全球服務出口的57.1%,我國的這一比重為49.6%,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大幅低于英美發達國家水平,英國、美國2020年的該比重分別達到了84%、76%。
2022年,發達經濟體數字服務出口3.14萬億美元,占全球市場77.2%。美國、英國、愛爾蘭、德國、印度的數字服務出口在全球的占比分別為16.1%、9.3%、7.9%、5.8%和5.8%,中國的占比是5.2%。引人注目的是,愛爾蘭和印度已經成為數字服務出口大國。
2022年,印度軟件出口達到1940億美元。全球前十大軟件外包商中,印度占4家,塔塔、Infosys、Wipro、HCL分列全球第二、第三、第七、第八位。印度在全球軟件外包中占比超過50%,是全球最大的接包國,他們還會將承接的訂單分包給其他國家。預計到今年底,印度軟件工程師將達到520萬人,遠遠超過美國400萬的規模。相比之下,2023年我國軟件業務出口514億美元,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看到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數字貿易領域的差距,我們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黨的二十大強調“發展數字貿易”的重大意義。
2023年8月21日,商務部服貿司司長王東堂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發布會上就服務貿易數字化問題談了四條意見: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推動出臺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加強促進政策和監管政策協調,營造良好的數字營商環境;二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數字化高端化,積極發展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租賃等生產性服務外包,大力扶持眾包眾創、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服務外包新模式加快發展;三是高標準建設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進一步落實支持基地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擴大可數字化的服務出口;四是加快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支持旅游、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數字化改造,同時大力推動智慧物流、遠程醫療、線上辦展等新興領域的發展,不斷提高服務的可貿易性。
3月29日,經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杭州市數字貿易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出臺,將于6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首部數字貿易領域地方性法規。《條例》提出,政府要推動制定和實施數據跨境流動及存儲等方面的規則,依法探索建設面向東南亞、南亞、中亞等地區的離岸數據中心和離岸數據服務外包試驗區。這一點,我在去年4月的“杭州論壇”報告會上予以了特別強調。
巧的是,就在3月2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公布了《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其第四條明確規定,數據處理者在境外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傳輸至境內處理后向境外提供,處理過程中沒有引入境內個人信息或者重要數據的,免予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訂立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通過個人信息保護認證。可以說,杭州在“兩頭在外”“來數加工”領域取得了先機。
注冊與杭州臨安的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創始人溫卓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公司已開拓全球40余個國家的市場,實現計算衛星的商業化,“《條例》相當于開辟了一個新通道,我們在杭州就可‘來數加工’,承接更多國際數據業務,既拓展了市場,又降低了用電和人工成本。”位于濱江的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玉良對《條例》作了如下評論,“我們做影視、動漫等文化產品出口,相當于有了‘身份證’。過去,公司生產的文化產品出海,每次涉及到數據的時候,就感覺在‘蹚水’一個‘灰色地帶’,立法讓我們吃下‘定心丸’。”
2023年12月,商務部首次發布了《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這份由商務部服貿司委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編制的年度報告,多達14次提到杭州市濱江區。該區已經獲批數字服務、數字文化、知識產權、中醫藥等4個國家級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總量占浙江省一半。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杭州高新區(濱江)物聯網產業園在考核中綜合得分名列全國第一,在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上位列全國第一,2022年達到54億美元,其中出口25億美元。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獲批首批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高質量集聚發展示范區,也是浙江唯一獲批的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數字內容出口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建成11個海外服務站點。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推動組建“浙派中醫”國際發展聯盟,正在推進新西蘭、白俄羅斯、南非等3個海外中醫藥中心建設。
商務部的《報告》單設專欄,介紹了杭州高新區(濱江)物聯網產業園“圍繞鏈主企業打造數字服務發展高地”的經驗,指出:充分發揮浙江數字貿易先行示范區核心區和自貿試驗區的政策疊加優勢,圍繞“數字+自貿”,聚焦數字創新、數字產業、數字貿易、數字金融等重點領域,以數字化改革、金融創新、跨境數據有序流動、探索國際化數字貿易生態體系等作為重點抓手,打造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濱江樣板”。
一是聚鏈主增強數貿協同力,提升數字服務產業集聚。堅持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緊盯數字安防千億級產業集群,支持鏈主企業組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牽頭組建“智慧安防產業鏈共同體”;鼓勵領軍企業整合、衍生、裂變發展,發揮更大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招引集聚上下游優質特色企業,完善數字貿易生態圈。
二是建平臺提升數貿內生力,釋放數字服務創新活力。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相互接續的物聯網產業創新創業平臺,布局市級以上眾創空間6家、孵化器9家,不斷培育新服務、新項目、新業態,提升數字服務競爭力。圍繞數字服務技術創新,引進國家安防質檢中心、5G創新聯合實驗室、5G創新中心、全省首家芯片全要素分析檢測實驗室等創新主體,推行數字創新“雙驅動”模式,夯實數字服務底層基礎,打造數字服務出口“中國品牌”。
三是建載體促進數貿凝聚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依托“協商驛站”“e谷早餐會”“董秘聯誼會”“產業社區”等載體,促成30余組數字服務企業開展上下游合作。連續三年組織參加北京服貿會、浙江服務貿易云展會(泰國專場),為企業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通過線下產品展示、線上視頻對接的形式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3月28日,筆者曾多次實地調研的濱江企業——連連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這家企業成立于2009年,是我國率先在全球范圍內為多個不同行業的全球貿易活動提供廣泛支付解決方案的數字科技公司之一。公司CEO辛潔在上市儀式上提供的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9月30日,連連數字建立了由64項支付牌照及相關資質組成的全球牌照布局,累計服務了約320萬家來自電商、服務業及制造業等各行業的商戶及企業,范圍覆蓋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并支持使用超過130種貨幣進行交易。2023年1-9月,數字支付服務總支付額1.31萬億元,同比增長45.5%。
2020年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向位于濱江的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核發了繼銀聯之后國內第二張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其中,連連數字持有45.2%的股份、美國運通持有54.8%的股份。這是我國境內第一家持牌的中外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是我國銀行卡清算市場對外開放的標志性事件,充分體現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決心。
數字貿易的“杭州經驗”“濱江實踐”,核心是科技創新引領,關鍵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活力來自于制度型開放,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2023年,濱江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866億元,同比增長7.3%,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75.6%。這一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五項科創指標的全省第一:全社會R&D經費投入相當于GDP比重保持10%左右,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7699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700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超390件,技術交易額450億元左右。
在數字貿易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等引領下,2023年,杭州市濱江區GDP達到2468億元,同比增長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12.8%;數字安防與網絡通信、集成電路、機器人三大產業集群規模均居全省第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數字經濟綜合評價均居全省第一;累計培育省公司72家,總量居全省第一;新增科技領軍5家、科技“小巨人”13家,均居全省第一;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86.7%,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