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佳!臨沂這一案例上榜文旅部榜單
4月6日訊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公布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創新‘五大模式’實施‘四大工程’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入選十佳案例名單。
沂南古屬瑯琊陽都,是智圣諸葛亮的出生成長地,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近年來,沂南縣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目標,聚力整合、創新融合,探索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沂南模式”,塑造出“智圣故里、紅嫂家鄉、溫泉之城、休閑勝地”特色文旅品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獲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2023年9月被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正式確定為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
健全體制機制,構建全域文旅發展體系
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領銜的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設立正科級事業單位紅色旅游融合發展中心,實體化運作文旅康養工作專班,組建縣文旅集團等國有平臺公司,建立指揮部+專班+國企+鎮村+合伙人工作機制。制定《沂南縣全域旅游總體規劃》《沂南縣文旅融合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保障指標土地3126畝,吸引社會資本35億元投入文旅項目建設,構建了“一核五帶、八大綜合體”空間發展格局。
創新“五大模式”,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
紅色文化帶動“常山莊模式”。發揮常山莊革命時期戰斗堡壘村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建立集紅色研學、影視拍攝、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承拍《沂蒙》《斗牛》等400余部紅色影視劇,形成了景區務工當職員、土地入股當社員、穿上戲服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的“一區四員”文旅惠農模式,被世界旅游聯盟作為減貧案例推廣。
創意興田園“朱家林模式”。朱家林抓住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機遇,將田園生活體驗、鄉村生活美學等融入鄉村旅游,搭建鄉村振興學院等雙創服務平臺,先后引建26個農文旅融合項目,群眾在創意田園生活場景中實現增收致富,成為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
村企共建“新立村模式”。新立村與山東廣匯集團合作成立旅游開發公司,在傳統蘋果采摘基礎上,開發民宿、煎餅體驗館、蘋果體驗館、拓展基地等旅游項目,打造了“新立蘋果”“七彩煎餅”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成為紅色文化鮮明、鄉風民俗濃厚、體驗功能齊全、“村景合一”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兩區同建“竹泉模式”。依托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的鄉村生態、民俗文化資源,堅持景區帶村、村企共建,開發一處新景區、同步建成一個新社區,景區年客流量超100萬人次,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民宿、商鋪19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年人均增收2萬余元,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兩山”理論“馬泉模式”。建設集休閑觀光、林果采摘、民宿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沂蒙馬泉休閑園,帶動周邊村民土地流轉得租金、園區務工掙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園經營得現金,昔日貧瘠荒山實現“一地生四金”,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實施“四大工程”,繪就融合發展新畫卷
實施項目片區化推進工程。堅持把片區示范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突破口,規劃建設臥龍源城鄉融合示范區、東高莊紅色鄉村振興片區等以諸葛亮漢代文化、紅色教育、鄉村休閑為特色的“鄉村振興十大片區”,全力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紅色旅游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美好生活向往區。
臥龍源城鄉融合示范區
東高莊紅色鄉村振興片區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圖書館、美術展覽中心、界湖公園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每年舉辦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廣場文化藝術節。推出《沂蒙四季.紅嫂》《婦救會》等10個沉浸式演出作品,累計演出3000余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沉浸式情景小劇:講好紅色故事的沂南實踐》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傳承工程。加強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入選第一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被納入國家抗戰遺址名錄。加快68個非遺項目文創產品研發,建成嶺上硯博物館、竹泉鄉村記憶館等20個展示體驗銷售平臺,徐公硯和蒙山媽媽老粗布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名單,三和玩具獲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3家企業獲評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實施文旅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文旅人才建設機制,引進泰山學者領軍人才韓生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紅色沉浸式演出。搭建徐公硯傳習所、景泰藍工藝團隊、元寶根藝培訓基地等本土人才培養平臺,培育非遺傳承人85人、手工藝大師6人。(本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