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普遍看好A股后續走勢
微盤股流動性危機已過,證監會針對上市公司質量問題、做空機制等市場熱點問題作出部署,最新公布的3月份PMI數據為50.8%,重返榮枯線以上。市場環境日漸好轉,但是股市在重返3000點之后,為何再次陷入相持階段?目前的投資市場與以往有什么不同?二季度能否打破3000點魔咒?
中信建投期貨金融衍生品首席分析師劉超認為,2月以來流動性危機解除后,股指市場已經延續了一個多月的V形反彈。近期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地,市場開始出現技術性振蕩調整。投資者信心的恢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市場情緒的完全扭轉需要時間。此外,雖然制造業PMI有了積極變化,但市場對于經濟基本面的結構性復蘇仍持謹慎態度。特別是地產投資的持續低迷和房企資金鏈緊張的局面暫未得到有效緩解,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反彈空間形成限制,市場交易者可能在等待更多明確的經濟數據和政策信號。
國聯期貨金融衍生品研究員黎偉提到,此輪滬指觸底回升至今持續時間2個月左右,且幅度已超10%,與歷次大跌后第一輪反彈的中位數已較為接近。4月份是年報及一季報的發布高峰,從歷史走勢上看,該月市場呈現振蕩走勢的概率較大。
不僅是股市上的相持,記者發現今年一季度投資者對于國債、黃金等風險相對較小的投資產品興趣更高,市場投資風格相較于往年更為保守。黎偉稱,若從市場成交量上看,ETF、黃金、國債相對往年投資熱度明顯更高,一季度A股市場表現相對更好的亦是以煤炭、銀行為代表的高股息板塊,從這個角度上看,市場的投資風格確實更偏向保守。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紛爭加劇、A股市場輪動加快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更愿意選取收益確定性更強的品種進行交易。
光大期貨金融工程分析師王東瀛認為,春節后,市場關注焦點逐步回到基本面上。整個3月A股指數表現為放量振蕩,同時可以觀察到股指期貨的貼水收窄、股指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回落等現象,這些均說明市場對于未來行情存在較大分歧,使得市場投資風格較往年更加保守,板塊輪動明顯。一方認為在上市公司更加重視分紅的大背景下,紅利題材仍將在分紅季取得亮眼表現;另一方則較多加注低估值、順周期產業,其中還伴隨著科技題材的輪動行情。因此,股指層面向上突破存在壓力,而黃金和國債市場的確定性明顯更高,投資者目前更加傾向于進一步觀望,靜待經濟周期回暖的信號出現。
“今年春季投資風格更偏向保守和避險,主要是由于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包括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修正等因素。”劉超說,在這種悲觀預期集中釋放的背景下,A股市場波動放大,并形成了一定的流動性壓力,投資者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傳統的避險資產。不過,也不能忽視北向資金一季度的大幅凈流入,主要集中在消費、科技和金融板塊。因此,雖然整體投資風格可能偏向保守,但也存在對特定板塊的樂觀預期。
在投資風格相對保守的前提下,微盤股是否有機會“東山再起”?市場觀點不一。不過,分析人士普遍看好二季度國內經濟走勢。“二季度股指走勢可能比市場預計的要更加樂觀,尤其是小盤指數存在機會。”王東瀛說,2023年以來,化債問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也是壓制預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市場上出現了關于央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國債的可行性的討論,如果相關政策能夠落地,將很大程度提高市場的通脹預期,進而帶動社會融資需求,拉動經濟上行。在這一過程中,小盤指數將明顯收益。此外,海外補庫帶來的需求回升已經獲得不同渠道的數據驗證,這將很大程度上拉動制造業回暖。整體而言,市場預期最低谷已經過去,未來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或企業盈利數據均可能推動指數快速上行。
黎偉告訴記者,今年國內經濟回升將是大概率事件,量化基金在1月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后,后期募集速度可能放緩。此外,此輪微盤股牛市已長達5年,已達到歷史極長時間,建議今年對微盤股保持觀望。1月市場的低點或將成為2024年A股市場全年低點,中期市場上漲格局暫未改變,但短期滬指上方逐漸靠近年線位置,面臨的壓力逐步增大,未來逐步迎來年報公布窗口期,預計指數以結構性行情為主,后期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地,經濟修復有望持續,指數亦有望再上一個臺階。
“在經歷了前期的微盤股流動性危機后,市場再度出現系統性風險沖擊的概率降低。”劉超提醒,進入年報和一季報披露季,市場交易主線或落在經濟基本面修復與公司業績表現的驗證情況。在此階段,應重點關注業績改善板塊,尤其是高股息期指,如IF和IH,可能會在財報披露期內受到青睞。而中小盤短期建議保持謹慎觀望,等待更多驅動因素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