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論壇探討新型工業化新路徑工信部將加快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
日前,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新型工業化研究中心主辦的2024賽迪論壇在京舉辦,會上發布了《綠色制造發展白皮書》、《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白皮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2024)》等多項研究報告。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單忠德在會上表示,工信部正在把建設制造強國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工作相結合,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大規模設備更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鞏固傳統產業的領先地位,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促進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
圍繞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與會專家也指出,當前要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向傳統產業轉型要效益;以服務型制造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實現供需兩端精準深度匹配。同時,筑牢工業互聯網、工業人工智能等數字乃至智能基礎設施關鍵底座,推動工業互聯網和工業智能在重點產業鏈廣泛普及、深度融合。補齊重點產業鏈短板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規上工業增加值接近40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了31.7%,制造業規模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單忠德指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等方面還存在著短板弱項。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也表示,當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傳統和新興制造業領域。同時,體系全也成就了我國在各產業鏈的完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部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步伐偏慢,中國制造整體仍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對此,苗圩強調,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牽引帶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煥發新機”,是生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還要通過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向傳統產業轉型要效益,進一步釋放經濟存量中蘊藏的動能潛力。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高熾揚表示,接下來要進一步思考如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集聚創新資源,補齊重點產業鏈短板;如何引導地方差異化發展,立足各地發展基礎、資源稟賦,打造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鏈長板;如何構建適宜新興和未來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體系,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培育良好發展生態。以生產性服務業助推數字化轉型
在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看來,當前,生產性服務業在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GDP總量中占比越來越大。據測算,上述十種生產性服務業占據了美國GDP總量的50%、歐盟GDP總量的40%。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總量的比重僅為17%—18%,是比較低的。我國現在的服務業總比重54%左右,今后可能會達到60%,其中2/3是生活性服務業,對比之下,當前社會對于生產性服務業重視程度還有所欠缺。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到位,會導致全要素生產率較難提升。我國的新型工業化建設需要在未來著重強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秉S奇帆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表示,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建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技術路線。從現在到2035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著力點是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重大行動”。到2027年,規上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制造在全國工業企業基本普及。第二階段的重點是智能化升級,深入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升級重大行動”。到2035年,規上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升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在全國工業企業基本普及,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和應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制造業智能升級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副所長宋穎昌建議,制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導性文件,綜合采取產業、財政、科研、人才等政策手段,打好政策“組合拳”,形成“一盤棋”工作格局。面向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系統梳理痛點場景,制定不同行業數字化轉型路線圖。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一直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環節。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
會上發布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2024)》顯示,近年來受國內外不確定性增加,市場環境復雜多變,中小企業生存發展承受較大壓力,不少企業無法確定未來競爭的著力點與新的商業模式,目前存在著數字化轉型缺乏“路線圖”、企業轉型能力不足、個性化解決方案不夠、數據聯通共享風險復雜、政策宣貫仍待加強等多方面困難。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龍飛建議,接下來應該重點培育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隊伍。鼓勵服務商打造“小快輕準”服務產品。研究探索全國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加大數字化轉型金融支持和共性技術研發支持,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鏈式”轉型。同時,落實有關法律要求,明確安全責任邊界,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工業設備的互聯互通標準,提升行業設備的聯動能力。健全數據安全監管體系,提高監管能力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