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價暴跌之后,產能過剩的“罪”與“罰”
時間:
小采
時事
陽春三月,滿眼綠色,亦如當前的鋼市。“今年鋼鐵形勢非常嚴峻,但將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河南省政府參事、省工信廳原廳長李濤去年的發言至今仍在行業回蕩。
面對當前低迷的市場需求和不斷下行的鋼材價格,“產能過剩”已成為行業共識,而如何處理這些過剩產能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會上,眾多專家一致認為,規模化的產量壓減,減少實際供給,是拯救當前鋼材市場的唯一途徑!
然而遺憾的是,面對著鋼價的持續下跌、行業的深度虧損,“產能就剩”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壓減產能”卻總是“重重舉起輕輕落下”,中鋼協曾在去年提出了“三定三不要”原則,其中一條“不要為了保持生產規模而產生現金凈流出”,行業人士紛紛叫好,但遲遲不能落地執行。歷史經驗和現實表明,淡薄的行業自律意識無法促成全行業主動減產。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表示,二十多年鋼鐵行業發展歷程,市場也曾出現過幾次低迷,鋼廠獲得的經驗是在階段性困難時期咬牙挺去就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會,因此普遍形成了誰減產誰吃虧的習慣性思維。市場低迷時,不約而同地采取囚徒困境策略,惡性競爭難以避免,價格一輪接一輪往下跌,尤以2012-2015年為甚,最低跌至1800元,市場戲謔鋼價不如白菜價,全行業陷入虧損。
上述人士說到,2015-2017年那幾年,以打擊地條鋼和去產能為代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掉了一大批產能,2018-2022年,沒有被關掉的鋼鐵產能獲得了一大波的紅利。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反向體現。“別人關停,我不關停;別人先關,我后關,我就可以吃到別人關停、早關停的紅利。但凡企業還有點現金流,誰也不愿意主動關停、不愿意早關。你指望鋼廠自律去進行減產?這種事任何時候都很難發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