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報告:立足首都優勢,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4月2日,在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北京市經濟學總會協辦的“北京經濟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凱代表課題組發布了《以新質生產力為抓手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報告。報告認為,新質生產力包括五點內涵:一是以科技創新、全要素生產力提升為主導,二是依靠產學研一體化,三是與新發展理念一脈相承,四是統籌經濟效率和經濟安全的關系,五是強調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劉凱表示,北京在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具有教育、人才、科技、總部經濟、高端服務業、國家政策支持、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與良好基礎,同時也面臨人口管制政策和人口活力、政策治理求穩等方面的現實挑戰以及高科技投資泡沫化、機制設計不到位導致扭曲激勵、“創造性毀滅”所帶來的沖擊等潛在風險。
對此,劉凱提出了八點政策建議:一是進一步理清首都功能的定位;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搞對激勵政策;三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融合;四是分類支持新質生產力的不同層次;五是重塑北京人口活力和城市競爭力;六是理順風險觀,既對創新失敗有容忍,也主要依靠健全的資本市場來配置風險;七是簡化政策體系;八是關注并科學應對“創造性毀滅”所帶來的失業問題和社會沖擊。
劉凱進一步解釋,無論是創新經濟學還是國際國內的經濟史都告訴我們,創新會伴隨著痛苦,越大的創新和生產力進步伴隨著越大的生產重組和社會動蕩,這就是“創造性毀滅”,例如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手工作坊從業者受到了持續而巨大的沖擊。新質生產力基本都是資本密集型、對勞動形成大規模甚至根本性替代的生產力,也勢必會對就業、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造成很大沖擊。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表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提升勞動者的素質,要培養新質勞動者;同時,當前還要需要在完善產業布局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等方面,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要素協同。
“新質生產力的一個方面是對生產資料的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裝備制造業。”史丹表示,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也從原有的范圍進行了擴展,要提升新質生產力,一要以人才為核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二要以新型工業化為抓手,促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三要對數字資產進行深度開發。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邱海平表示,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提出的基礎即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下已經在實踐中形成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同樣具有重大理論意義,需要研究新質生產力與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的關系;此外,必須要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中心,來推動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郭冬梅認為,技術性的革命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培育戰略新興產業,這一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角色一直以來頗有爭議,從對美國創新體系的跟蹤分析可以發現,政府和市場是能夠實現有效互補的。
中國人民大學首發院副院長張杰表示,新質生產力首要是一種新的理論,要研究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新調整方向,解決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關系,明確科技創新在一國生產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全要素生產力。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金光青年學者余昌華從數字經濟角度闡釋了他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未來需加大對數字經濟的投資,增加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之間的匹配度,降低區域之間壁壘,在國際競爭中廣泛引入人才;同時,需要重視發展過程中的金融力量,借助資本市場有效甄別好的企業和好的投資項目。”余昌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