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年自營業務再度成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從券商處獲悉,中國證券業協會(簡稱“中證協”)近日下發《券商2023年經營情況分析》,全面展現了證券行業全年的經營情況及發展趨勢。數據顯示,2023年,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059.02億元,同比增長2.77%;凈利潤為1378.33億元,同比下降3.14%。從收入結構上看,自營業務收入占比近三成,時隔四年再度成為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
自營業務成券商業績支撐
中證協數據顯示,2023年,自營業務、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管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29.99%、27.78%、13.42%、5.54%,業務結構保持穩定。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后,自營業務再度成為行業第一大營收來源。從已披露的上市券商年報數據來看,自營業務已成為券商業績的強力支撐。
東興證券非銀團隊表示,從已披露2023年年報的上市券商業績中可以看到,經紀、投行、信用等業務凈收入大多呈現同比下滑態勢,業績勝負手仍為投資類業務,但其可預測性仍較低,且同業間分化顯著。
華創證券研報表示,自營業務不僅是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最能體現其投研專業能力的業務,直接參與市場、積累投資經驗、提供流動性乃至掌握一部分話語權引導價值投資等,都是作為服務于廣大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券商應當培養的能力。
華創證券認為,未來,自營業務發展轉型的目標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券商根據自身特征,構建多元化的自營目標和風格,如中小券商打造“小而美”的權益投資團隊,利用投研能力獲取市場超額收益,或者采用委托賬戶和FOF形式,遴選市場優秀產品進行組合投資,或者構建高頻的量化投資策略等;另一方面是轉向客需型、業務聯動型自營模式。多家上市券商已公開披露了自營業務去方向性轉型的規劃,大力發展場外衍生品、做市等非方向性業務。
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證協表示,證券行業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持續拓展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引導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切實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能。2023年,券商服務實體經濟通過股票、債券直接融資達到6.39萬億元,同比增長1.57%。
具體來看,證券行業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精準性持續提升。2023年,證券行業服務科創企業IPO融資2809.28億元,占全市場IP0融資總額的比重持續提高。券商立足科技創新發展需求,依托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持續加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金融服務,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之間形成良性循環。2023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IP0家數占全市場的81.15%;融資金額占全市場的78.79%,同比提升2.43個百分點。
證券行業服務重點領域引入資金活水。加大綠色環保領域投融資支持力度,2023年全行業承銷(管理)綠色公司債券(或ABS)174只,助力綠色產業融資1828.53億元。持續助力脫貧地區發展,全力服務鄉村振興,全年承銷鄉村振興債券67只,融資金額達378.67億元。提升普惠金融效能,強化中小企業全生命周期綜合金融服務能力。2023年,證券行業承銷(管理)民營企業公司債券(或ABS)337只,融資金額達3471.49億元。服務329家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服務534家掛牌企業融資181.94億元,有效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