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與主街脫節:股市不再是經濟晴雨表
曾經,股市被譽為美國經濟健康狀況的準確反映。然而,那些緊密相關的日子似乎已成為過去。如今,即便“主街”經濟陷入困境,華爾街卻仍能欣欣向榮。這一現象的背后,反映出股市表現與經濟增長之間日益加深的裂痕。
多年來,造成這種脫節的原因眾多,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越來越多的人將股市回報視為比經濟增長更為重要的指標。健康的股市回報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附屬品,而是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目標本身。
2020年,盡管經濟尚未完全擺脫新冠疫情封鎖的影響,股市的強勁表現卻備受矚目。對此,Stoneex全球宏觀策略主管文森特德魯拉德指出,這種脫節實際上早在多年前就已初現端倪。他所謂的“股市崇拜”——即將股價上漲視為所有政策目標的最高準則——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當時固定收益計劃逐漸讓位于固定繳款計劃,例如401(k)計劃便是在1978年創立的。
德魯拉德進一步闡述,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依賴金融資產來養老,社會對資本損失的容忍度降低,與熊市相關的必要調整也隨之減少。這一現象正是古德哈特定律經濟理論的現實寫照。該定律以英國經濟學家查爾斯.古德哈特命名,認為“當一項措施成為目標時,它便不再是一項有效的措施”。換言之,隨著股市回報成為首要關注點,股市作為經濟健康指標的可靠性已大打折扣。
觀察近期主導股市的六大巨頭——亞馬遜、蘋果、英偉達、MetaPlatforms、微軟和Alphabet,不難發現它們在市值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合計占美國股市總價值的四分之一。然而,從經濟角度來看,它們的影響力卻遠非如此。例如,微軟作為美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其銷售額僅占所有上市公司總銷售額的1.1%,與其5.9%的市值占比相去甚遠。在員工數量方面,微軟的經濟意義更是微乎其微,僅占美國總勞動力的0.1%。英偉達的情況更為極端,其銷售額和員工數量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六大巨頭的總銷售額僅占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總銷售額的8%,而其市值卻占據了三分之一。它們在美國總勞動力中的份額更是低至1.3%。因此,股市作為衡量經濟實力的指標已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對于那些身處“主街”、沒有重大股權投資的人們來說,股票市場的波動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已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