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向綠色發展要效益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表示,應進一步完善我國綠色低碳政策體系,更大力度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引導產業鏈供應鏈持續有效降碳,向綠色發展要效益。
●本報記者于蒙蒙楊潔段芳媛
豐富綠色電力體系
能源轉型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推動經濟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的重要體現。從我國能源結構看,非化石能源正加快成為供給增量主體。在2023年新增能源生產總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40%,能源生產供應體系加速向低碳化發展。
為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發揮綠色電力低碳環境價值,引導社會綠色電力消費,積極推進碳減排,國家于2017年建立了綠色電力證書制度,向滿足條件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核發綠證,通過交易獲取綠色溢價。
近年來,將核電納入綠碳體系的呼聲逐漸增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電(601985)董事長盧鐵忠介紹,核能接近零碳排放,核能每千瓦時發電量只產生12克二氧化碳,與風電、水電相當,具備明確的綠色低碳屬性,是實現“雙碳”目標的現實選擇。但是,在當前綠電交易、綠證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中,核能的綠色低碳價值尚未被認可和明確。
2023年我國核電發電量約4300億千瓦時,與燃煤發電相比,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2億噸。同時,核電還可替代煤電進行清潔供暖,能夠在推進熱力供應碳減排方面發揮突出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建(601868)董事長宋海良表示,應研究制定適應核電特點的核電“綠色能源”認定機制,確立核電“綠色能源”定位并與國際接軌,支持出口企業和產品有效應對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貿易壁壘,增強中國核電的國際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003816)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長利也表示,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議盡早將其納入綠色電力證書體系,實現綠證對非化石能源電力的全覆蓋,滿足市場用戶購買需求,充分發揮核電在減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推進綠氫產業發展
氫能亦是今年兩會代表委員討論能源轉型時的高頻詞。
作為新一輪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氫能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明顯提速,《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等國家專項政策接連出臺,自主化燃料電池及其關鍵零部件技術逐步成熟并實現產業化應用。
其中,綠氫的發展潛力最被業內看好。按照氫能的生產來源及碳排放量可將氫能劃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綠氫作為能源載體或原材料將助力農業、化工、冶金、火力發電、交通等行業實現脫碳,是落實“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
在多位代表委員看來,成本是目前制約綠氫廣泛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表示,應通過財政支持與碳市場機制協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綠氫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表示,應系統構建規模化低成本綠氫供應財政支持政策,如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不易外送的區域,通過電價優惠,以及鼓勵光伏、風電等主體與周邊用戶直接交易等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通過對代表性項目給予財政政策支持等,鼓勵可再生能源離網制氫;通過給予運氫補貼、加氫獎勵等措施,推動52Mpa長管拖車、低溫液氫及輸氫管道等高效儲運應用、綜合能源站等加氫站建設,打造規模化低成本綠氫供應體系。
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將有效帶動綠氫產業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601012)董事長鐘寶申建議全國性取消電解水制氫、氫基化工(甲醇、合成氨等)必須進入化工園區的限制,開辟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續;盡快出臺產業鏈相關安全管理規范,建立完善檢測認證、質量監管、安全監測、標準規范體系,促進綠氫市場應用。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除了能源結構轉型,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也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
綠色發展是系統工程,只有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共同向綠色低碳發力,產業才能真正以“綠”賦能、提質增效。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多位代表委員認為,應充分發揮“鏈長”作用,引導上下游產業鏈持續有效降碳,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建議,在全國碳市場建設方面,擴大行業納入范圍,按照成熟一批、納入一批的原則,盡快將我國重點碳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特別是鋼鐵、鋁等重要上游關鍵工業原材料行業,可以有效促進汽車行業產品原材料階段的碳減排。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300274)董事長曹仁賢建議,應盡快將電力行業之外的其他工業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積極參與基于《巴黎協定》的國際碳市場雙邊或多邊市場機制的合作聯通,提升中國碳市場的全球影響力。
“綠色低碳管理是一項貫穿整條產業鏈的系統工程。”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表示,應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在實現研發、生產、流通、服務、消費等全流程業務信息貫通的同時,加強全流程綠色低碳指標和減碳措施融入,提高供應鏈智能化、綠色化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