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務求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離不開貨幣政策的穩健實施。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強調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可以看到,針對疫后經濟恢復的曲折性、波浪性特點,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固本培元,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調節力度明顯加大
去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但也面臨新的困難挑戰。為此,中國人民銀行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經濟恢復的關鍵時點主動擔當、連續出招、組合發力,政策支持有力、有度、有效,為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最新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廣義貨幣(M_2)余額299.56萬億元,同比增長8.7%;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85.72萬億元,同比增長9.0%;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43.9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貨幣政策在總量上是否合理?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記者發布會上曾表示,“支持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均衡投放,實現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如果以此為標準考量,可以看到M_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分別為8.7%、9.0%,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相匹配。從信貸數據來看,今年前2個月累計新增貸款6.37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次高水平。
近年來,貨幣政策持續為實體經濟的恢復向好提供穩固有力的支撐。人民銀行繼去年兩次降準0.25個百分點后,今年開年又降準0.5個百分點,在量上充分保障了資金供給。在上述發布會上,潘功勝也表示“降準還有空間”。此外,疊加降低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激發有效需求,貨幣政策支持宏觀經濟實現良好開局。
LPR變化直接關系到企業和居民的貸款利率。在發達經濟體快速加息背景下,人民銀行堅持“以我為主”,在2023年6月、8月兩次引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分別累計下降0.2個和0.25個百分點,持續為企業居民“減負”,有效激發國內需求。同時,落實好首套房貸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因城施策放寬房貸利率政策下限;引導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為5000多萬戶家庭每年節省利息支出約1700億元。2024年2月,5年期以上LPR再次下行0.25個百分點,降幅為2019年LPR改革以來最大,預計將推動一季度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再創新低。
“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依然豐富,貨幣政策仍有足夠空間。我們在貨幣政策的調控中,將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著力提振信心、穩定預期、穩定物價,為經濟運行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潘功勝表示。
注重信貸投放質效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對此,人民銀行著力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結構優化,更加注重信貸質量提升。記者從人民銀行了解到,今年2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3.13萬億元,同比增長28.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6.5%;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4.2%、18.5%、21.4%,均明顯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與此同時,國民經濟薄弱環節貸款支持力度穩固。記者了解到,2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0.42萬億元,同比增長23.1%;涉農貸款余額58.99萬億元,同比增長14.5%;民營經濟貸款余額65.12萬億元,同比增長11.6%。
信貸投放更加注重“量穩質優”,銀行加快調整優化貸款結構的腳步。環業投資集團(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銀行需要在保持貸款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加大對新興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這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也有助于銀行自身業務結構的優化和競爭力的提升。
“今年將在保持信貸投放均衡、穩定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優化信貸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能,做到有增有減,增的是服務普惠小微、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減的是在一些落后淘汰領域從緊配置金融資源。”九江銀行行長肖璟說。
中國銀行普惠業務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將圍繞制造業、高科技等重點領域產業鏈,結合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地方優勢集群,加大鏈企融資支持,對“小巨人”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優惠利率支持。
“觀察金融支持力度不能僅看個別月份金融總量指標的變化,要更多地看利率下降和結構支持的效應。”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1月至2月商業銀行的企業貸款利率已降至3.8%以下,比去年同期進一步下行,表明信貸需求已得到充分滿足。從主要商業銀行數據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同比增速均保持在20%至30%,均快于全部貸款增速,有望支持加快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
連平進一步表示,過去市場習慣從貸款增量觀察信貸需求,將其作為反映經濟活力變化的一項指標,這種聯系并非沒有道理;但試圖僅通過推高貸款來提升經濟增速,則恐怕很難實現。信貸增長與經濟增長往往是同一現象的不同反映,而不是因果關系。從國內外實踐看,金融松緊程度和經濟增長質量之間有密切關系,貨幣信貸持續過快增長反而會帶來較大副作用,不利于經濟轉型升級。未來我國貨幣信貸投放質效提升,要更多地在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方面下功夫。這樣能夠更好地避免資金空轉,防范金融風險。尤其是有利于促進直接融資加快發展,優化融資結構,還能有效推動低效經營主體市場化出清,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避免資金沉淀空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明確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對貨幣政策的要求,也首次出現“避免資金沉淀空轉”的表述。這對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貨幣信貸工作、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經濟結構轉型、金融回歸本源等給融資增長和融資結構帶來深刻變化。較之其他融資方式,我國貸款增速一直穩定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的較高水平,保持了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穩固。但也要看到,不僅增量信貸能支持實體經濟,盤活低效存量貸款也有助于經濟增長。
目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超過230萬億元,每年新增20萬億元左右。資金存量遠大于每年的增量,并且存量貸款形成的企業資產、派生的貨幣資金,仍持續在經濟循環中發揮作用。盤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雖然不會體現為貸款增量,但同樣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下一階段,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將是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更為重要的方向,未來將更多地向存量資源要效益。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實施好存續的各類專項再貸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創新和數字金融領域的工具方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助力化解過剩產能。在需求端,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合理的消費融資需求,更好激發有效投資。在供給端,約束對過剩產能行業的融資供給,進一步明確按市場化原則實現有序出清的政策導向。
此外,把握好債券與信貸的關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2023年,我國債券、股票融資比重達33.8%,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相較于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盤活存量資金等優勢。在當前貸款規模超過230萬億元、宏觀杠桿率不低的背景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更加強調社會融資規模,隨著債券市場進一步加快發展,預計未來直接融資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