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實信用評級“看門人”職責
姚進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對一批行政處罰信息進行公示,涉及中誠信國際、新世紀資信、聯合資信、標普信用評級(中國)、中證鵬元資信、遠東資信6家信用評級機構。處罰信息顯示,2023年11月7日,由于存在未按規定辦理備案、違反獨立性要求、違反一致性原則等問題,這6家評級機構被央行處罰共計3446.645萬元,相關負責人也分別被罰款和警告。
信用評級是債券市場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信用評級機構則被譽為債券市場的“看門人”。作為獨立第三方,評級機構本質上是一種金融中介,其評級服務能夠幫助投資者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信息參考、提高市場效率、促進價格發現等。近年來,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在統一規則、完善監管、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評級虛高、評級區分度不足、預警功能弱等問題,制約了我國債券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信用評級機構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被評級企業,一些評級機構為了維護與被評級企業的合作關系,可能會對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過度美化,導致投資者受到誤導。同時,一些機構在評級過程中存在隨意性較大、主觀判斷過多等問題,導致評級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受到質疑。還有一些機構在評級過程中缺乏透明度,對于關鍵的評級因素和方法未進行充分的披露和解釋,使得投資者難以理解評估評級的結果。
信用評級機構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信息服務機構,其依法合規展業,公平、客觀、高質量信息披露,對于市場資源配置、投資者保護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11月22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運行及合規情況通報》,對15家信用評級機構的業務發展情況、內部建設及業務合規情況進行了總結。通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15家評級機構共承攬債券產品3171只,其中中誠信國際和聯合資信業務量占比分別為40.30%和25.45%。換言之,僅這兩家評級機構的業務量占比就超過了六成。根據該通報披露數據,此次被處罰的6家信用評級機構業務量占比更是達到了82.8%。
信用評級行業發展必須規范有序。早在2019年,央行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統一評級行業監管后,央行于2020年組織了一次對評級行業的大范圍合規檢查,檢查力度及深入程度前所未有。2021年,央行又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從加強評級方法體系建設、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機制、強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對信用評級機構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強調優化評級生態,嚴格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督管理。此次處罰又一次對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和公信力敲響警鐘。未來為了債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相關部門對評級行業的監管趨勢還將更加嚴厲。
在外部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信用評級助力維護我國主權評級穩定,對于保障我國持續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要不斷增強評級機構實力,提升其國際競爭力。要支持有實力的金融科技力量進入評級市場,鼓勵存量機構整合壯大,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同時,營造健康有序的評級生態環境,提升評級機構獨立性和公信力。此外,還要鼓勵評級機構“走出去”,拓展境外評級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