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銀行持續擦亮“綠色銀行”名片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和“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內容。
興業銀行先行先試,在“兩山”理論提出的當年即在國內率先探索綠色金融業務。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興業銀行從戰略高度推進,順勢而為、創新引領,努力發揮綠色金融“頭雁效應”,在服務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中持續擦亮“綠色銀行”名片,連續5年獲評明晟ESG境內銀行業最高評級,以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穩步構建綠色資產負債表。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天職和宗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必須動態匹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業結構變遷。興業銀行順應經濟結構綠色化、低碳化發展趨勢,堅持先立后破、穩中求進,做好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有效銜接,統籌支持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和綠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開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賽道,助力高碳行業低碳轉型,循序漸進構建綠色資產負債表。截至2023年末,興業銀行綠色金融融資余額1.89萬億元,較2023年初增長17%,其中,綠色貸款余額8103億元,較年初增長27%,不良貸款率0.41%,既為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了積極力量,也推動了自身資產負債表再重構,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深化綠色金融供給側改革。堅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興業銀行著力推進體制改革,將綠色金融部與戰略客戶部合署,強化綠色經營理念與行業客戶生產經營的緊密結合,讓綠色理念融入各行各業,綠色金融服務更多客戶,目前,綠色金融客戶5.71萬戶,較2023年初增長14%。著力優化產品結構,持續推動綠色銀行建設,形成了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信托、綠色租賃、綠色基金、綠色理財等全方位、多元化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降碳、減污、擴綠、碳金融”系列專業產品體系,綠色貸款余額、綠色債券承銷規模均保持同業領先。著力探索數字運營,開發上線“雙碳管理平臺”,涵蓋企業碳賬戶、個人碳賬戶、集團運營碳管理功能板塊,已為1700多家企業客戶創建“碳賬戶”,并基于企業碳賬戶落地了部分碳減排掛鉤、碳資產質押業務,個人碳賬戶開戶16萬戶。著力推動標準建設,先后參與制定國內《綠色信貸指引》《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綠色銀行評級方案》《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等一系列綠色金融政策與標準。
服務降碳減污協同增效。興業銀行堅持把降碳減污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把握重點、精準發力。鞏固減污優勢。重點支持水資源與固廢兩個細分領域,2023年相關綠色金融融資規模4195億元,較2023年初增長10%。持續發力降碳,成立碳金融研究院,實施“綠色金融人才萬人計劃”,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加大清潔能源與儲能、新能源汽車、綠色公共出行、工業節能減排等支持力度,助力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降碳領域綠色金融融資規模10649億元,占比56%,較2023年初提升8個百分點。發揮市場作用,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持續完善碳金融服務,創新推出以碳匯、碳排放權等為抵質押的融資產品。推進零碳運營,率先采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立即實施氣候中性”倡議,踐行綠色低碳運營理念,制定自身“碳中和”目標和路線圖,開展集團碳盤查、碳核查,構建生態友好型銀行。
前瞻防范應對氣候風險。興業銀行堅持把系統觀念貫穿應對氣候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全過程,妥善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和短期目標的關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將ESG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明確“三道防線”職責分工,科學制定23個敏感行業ESG授信政策,將ESG與氣候風險因素融入投融資業務風險管理全過程。探索開展壓力測試,加強行業研究,識別、關注、評估重點高碳行業轉型風險,積極探索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防范高碳資產價值重估風險,提升氣候風險管理前瞻性。統籌推動安全降碳,堅持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統籌平衡好“兩高”行業信貸管控與能源安全,既杜絕“一刀切”“運動式”減碳,也著力防范新能源產業因為非理性繁榮引發的風險,有序調整優化信貸結構,確保平穩過渡。
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堅持以綠色金融為抓手,搭建國際合作橋梁,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用好國際合作平臺。首批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負責任銀行原則(PRB)、“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中新綠色金融工作組等國際可持續金融組織,并在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例如,連續3年擔任GIP環境與氣候信息披露工作組聯席主席,開發信息披露評估框架,推動“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和環境信息透明化;提升國際話語權,積極參與赤道原則等國際可持續金融標準制定,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共建綠色“一帶一路”,與越南、泰國、蒙古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銀行同業分享交流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探索輸出綠色金融資金、服務、技術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