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難”與“招工難”并存如何解決?全國政協委員李孝軒建議完善人才供需匹配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過去一年,黨和政府打出就業政策“組合拳”,推動頭號民生工程落地落實。就業雖然保持總體穩定,但“穩”的基礎仍不牢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未來幾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云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發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長期未能解決好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成為制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高,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才供需匹配問題更加突出,高校畢業生“求職難”與制造業“招工難”并存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尤其是當前人才結構性錯配從低附加值制造業短期性“用工荒”轉變為高附加值制造業長期性“人才短缺”,而我國高等教育類型結構調整滯后。雖然2023年2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完成20%的學科專業調整改革目標”,但依然無法適應新質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此外,李孝軒認為,相較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國產業人才供需機制建設嚴重滯后,雖然人才需求端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但培養端資源配置的行政主導色彩還非常濃厚;人才供需信息碎片化、孤島化問題突出,高校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內生動力不足,人才培養的時滯性較為明顯等。供、求兩個系統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的差異,是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平衡人才供需端矛盾,是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治本之策。
基于此,李孝軒建議,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載體的需求預測機制。堅持“有效超前”和“有效匹配”原則,加強人才供需預研預判,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周期,對全局性的人才需求趨勢作出總體規劃,并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訂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并予以發布。對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行政或業務指導關系,開展短期人才需求預測,并向社會滾動式發布。國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門在充分吸收借鑒上述規劃基礎上,合理編制區域教育發展規劃、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調整規劃,調控好年度總體規模,引導規范高等教育發展預期。
與此同時,系統完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激發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統籌外部需求變化、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畢業生就業等要素,充分發揮經費這一杠桿作用,改革完善高校經費投入機制和撥款方式,細化高校各專業的撥款系數、計劃安排系數,支持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發展壯大,同時限制明顯供大于求的學科專業,加快推進規模激勵向“結構、質量、效益激勵”轉變。同步推進學費和獎助學金制度改革,對國家有需求大、但考生選擇意愿不足的艱苦專業,加大資助力度,有效調節國家需求和考生選擇之間的差異。
此外,加快補齊人才供需匹配短板。堅持強化高點,培育重點,扶持增長點,把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專業做精,把產業緊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做強,把新興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做實,固本強基、交叉融合、擇優培育,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協調共生、支撐發展的學科專業生態體系。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期新質生產力發展,謀劃教育資源布局,提高人才供給的前瞻性、適配性和耦合度。國家和各省均應健全不同層級、不同顆粒度的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畢業生就業等數據的信息發布制度,盡量降低數據和信息遲滯,消除信息壁壘,為調節人才供需提供有效服務,保障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