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基金:肺炎之冬,醫藥行業之春?
來源:國泰基金
最近,圍繞醫藥行業似乎有兩條故事線。
一方面,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正在全國蔓延。
過去兩個月,不少家庭陷入對抗病毒的漫長戰線,許多孩子出現了多病原體感染,比如支原體合并了腺病毒、細菌或復流感等情況,反復感染,甚至發展為重癥,此外還出現了擴散快、病程長的新情況。
另一方面,一些突破性的進展在醫療領域出現。馬斯克帶火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全世界首款獲得監管機構批準上市的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問世……
事實上,這也正是人類漫長發展史中與病毒相生相伴的寫照。病毒不斷變異、進化,人類對于病毒的研究、對于健康與美的追求不曾卻步。
正如美國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試圖論證的那樣,人類社會的命運,未嘗不與病菌息息相關。
這也是為什么醫藥行業從不曾退出歷史主舞臺。圍繞生老病死與健康的一切,都值得研究、發展,不斷更新。
位于估值底部的醫藥行業,基本面和政策面處在改善周期,當前或是未來醫藥行業新周期的起點。
關于醫藥行業本身與未來發展,國泰創新醫療的基金經理邱曉旭有如下解讀。
有關醫藥:創新屬性與天花板
醫藥是兼具科技、消費、制造和周期屬性的行業。但是我覺得未來醫藥的勝負手肯定是在科技,在創新。我覺得醫藥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創新屬性,這是A股或者港股其他行業沒有的。
比如一個很小的醫藥公司,研發投入都能超過五六個億,中等一點的公司可能會超過10個億,但是其他行業同等規模的公司,可能就一兩個億的研發投入。
醫藥行業的天花板我覺得可以用幾種模式去推導:
第一個簡單模式,就是算全國人均衛生費用和全國人口的變化,這種模式的弊端是沒有考慮到科技的進步。
我自己沒有算過整個醫藥行業的天花板,因為一般我們算的話,都是算一個病種,用冪次方的方式來算:我們首先要研究流行病學的情況,知道一種疾病的發病率是多少,需要治療的剛需人群;研究最前沿的醫療進步,掌握可治療疾病的邊際增量(病種、獲益時間);在最后再乘上每種特定疾病的治療總費用。其實這樣用冪次方乘出來,我們會發現醫藥未來的增長肯定是大于我們用第一種方式測算出來的天花板的。這就是第二種測算模式。
前兩種測算模式都是對封閉市場的測算,當醫療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時,我們不止要看它們在中國能賺多少錢,還要考慮它在全球的競爭能力。除了賺中國市場的錢,它還可以賺海外市場的錢。
產業發展角度:勝率較大的賽道
一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說,對時代或人類文明有很大改變或突破的行業,或者有長期現金流的行業,原來是景氣度低點,現在景氣度回升,就會有比較的大勝率。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病種的突破。只有大病種的突破,才能帶來需求和創新的共振,最大程度提升EPS和PE,形成戴維斯雙擊。有哪些大病種呢?比如腫瘤方面的EGFR、PD-1等耐藥后的二線治療。尤其是如果這些二線治療能提升到一線,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新的成藥模式的驗證。多樣性的來源,中美在同一起跑線,事件催化劑多。
非腫瘤的適應癥。其實我自己是比較看好GLP-1的,但是我不是單純看好它的減重市場。而是其他兩個方面:一是一代減重產品耐藥后的序貫使用;二是它作為基石產品在其他疾病領域的應用,比如NASH阿爾茨海默癥等;三是GLP-1衍生的藥品在未來抗衰老領域的應用。
創新器械。比如結構性心臟病的創新器械等,我們在跟蹤過程中,會逐漸發現,中國的器械高耗材行業也開始有全球創新的能力了,過去國內器械創新一直是落后于創新藥,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海外市場的機會。
趨勢投資里面,也會有一些股票可能會表現的比較好,比如院內診療相關的標的。
現在我們相對比較悲觀的消費型產品,比如港股的一些醫療服務公司,現在估值已經非常低了,只有兩倍的PS或者很低的PB。我覺得這些公司在未來也是有需求的。在中國人均壽命提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的大背景下,這塊需求還是比較強勁的。
10月23日,滬指盤中創年內新低。此后,A股開啟一輪反彈行情。
截至11月20日,申萬醫藥指數上漲9.36%,緊隨TMT概念之后,是這輪反彈最搶眼的板塊之一。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3/10/23-2023/11/20)
投資醫療領域
歡迎關注
國泰創新醫療
(A類:018159C類:018160)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國泰創新醫療為混合型基金,理論上其預期風險、預期收益高于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本基金投資港股通標的股票時,會面臨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前,請詳閱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風險匹配的產品謹慎投資。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