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養老路上,警惕“會銷”詐騙陷阱
老人不安則家庭不安,家庭不安則社會不安。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養老之名實施詐騙,給老年人造成損失,帶來痛苦。涉老“會銷”詐騙,是涉及老年人常見騙局類型之一,也是養老詐騙犯罪中比較常見、典型的詐騙方式。12月13日上午,北京市東城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涉老“會銷”詐騙類案件審理情況及此類案件的特點,進行相關風險提示,并通報兩起典型案例。
據東城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姬廣勝介紹,“藥品保健品”養老幫扶型會銷騙局、“收藏品”養老產品型會銷騙局、“投資即返利”養老項目型會銷騙局是涉老“會銷”詐騙常見的三類騙局。
“犯罪分子瞄準老年人渴望健康、養生、長壽的心理,或者利用老年人希望通過投資盈利、強化養老保障能力的心理,向老年人推銷祖傳秘方、特效藥等,或推銷價格虛高的所謂藏品。但事實上,這些藥品保健品往往夸大功效,甚至是三無產品,而所謂的藏品也往往不具備升值空間。犯罪分子也會通過免費講座、體驗等形式,吹噓所謂在建養老公寓、養老理財服務等養老項目誘騙老年人投資理財,但最終養老項目石沉大海,承諾的高額利息無法兌現。”姬廣勝介紹。
法院經調研發現,涉老“會銷”詐騙案件呈現犯罪團伙層級復雜、參與人員多,犯罪手段趨于精細化、專業化,犯罪場域、對象呈現跨區域、涉眾化,犯罪內容更具誘惑性、欺騙性等特點。
涉老“會銷”詐騙,相對于一對一推銷詐騙,更利于犯罪分子打專業牌、賠本牌,往往更容易得逞。姬廣勝分析,一方面,“會銷”詐騙可以通過集中展示“專業人設”的包裝宣傳,對老年人進行洗腦;另一方面,通過讓老年人免費試吃試用,甚至包住包游等小恩小惠實現人員聚集,營造生意火爆、盈利豐厚、“不投資不購買就是吃虧”的氛圍,利用心理學上的“從眾效應”,讓老年人“心甘情愿”掏腰包。
就如何更好防范“會銷”詐騙風險,姬廣勝提示:要筑牢家庭防線,子女應關注老年人身體心理健康,定期帶老年人檢查身體,滿足情感需求,多向家人宣傳防范詐騙的知識信息。有關部門在借助宣傳欄發布反詐信息的同時,還要加強社區樓門微信群管理,積極傳播防詐識騙文章,科普養生保健知識,為居民打好防騙“預防針”。此外,還要強化群防群治,加強對寫字樓、酒店、餐飲等經營場所從業者的教育宣傳,相關場所如發現涉嫌“會銷”詐騙違法犯罪線索要及時向公安、工商等部門反映,共同筑牢反詐防線。
東城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羅蘭介紹了兩起典型案例。在一起保健品藥品“會銷”案件中,四名被告人以免費旅游等為由吸引老年人參加北京周邊地區旅游活動,期間在住宿酒店冒充醫療博士開辦所謂健康講座及診療活動,將原本作為食品生產、銷售的凝膠糖果,虛假宣傳為具有治療眼部疾病或改善相關效果的藥品銷售,騙取30余名老年人共計人民幣40余萬元。另一起收藏品“會銷”案件中,被告人虛構能幫助被害人將收藏品高價拍賣等事實,邀請被害人前往公司、后以收取委托拍賣合同傭金、拍賣服務費、拍賣保證金等名義,騙取92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320.8萬元。兩起案件中的被告人均被判處相應刑罰。
羅蘭提醒,老年朋友們一定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認清不法者“以小利、謀大財”的欺騙伎倆,遠離“免費體驗”“特殊療效”“專家診斷”“免費吃住玩游”“小本投資高回報”等宣傳內容。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幸福養老路上,要警惕‘會銷’詐騙陷阱。希望老年人都能夠擦亮眼,提高識騙防騙能力,也希望個人、家庭、社會積極參與,共同守護好老年人的養老錢?!睎|城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曾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