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見好就收”中小公募股權轉讓頻現
證券時報記者安仲文
中小公募的股權投資者,已開始感受到公募行業“一榮俱榮”的時代結束了。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市場逐漸回暖的當下,中小公募股權轉讓頻現甚至出現股權估值下調的情況,這凸顯了行業新的變化。近幾年,公募行業馬太效應強化以及基金行業從“躺賺”到內卷的急速變化,讓中小基金公司最先感受行業變化的信號,這也導致不少中小公募的股權投資方開始“見好就收”,掛牌轉讓所持基金公司股權。
市場回暖
中小基金股權轉讓頻現
公募行業的股權投資價值正出現微妙變化。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去年股權轉讓無人問津后,安信基金5.93%的股權轉讓第三次掛牌。據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3月17日披露的信息,中廣核財務公司日前再次掛牌轉讓安信基金5.93%的股權,掛牌截至日期為2024年3月22日,此次掛牌轉讓的估值較2023年下調約10%。
此前2023年6月29日,中廣核財務公司轉讓安信基金5.93%股權對應的價格為8500萬元,但在2023年11月28日掛牌期滿后,轉讓仍未完成。業內人士猜測,考慮到這部分基金公司的股權占比只有5.93%,其在掛牌后未能完成轉讓的主要原因可能與掛牌轉讓價格、當時公募市場環境以及基金行業馬太效應有關。
在當前行業資源主要集中頭部的背景下,接盤中小公募基金股權對現在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大挑戰,這使得不少中小公募股權轉讓面臨困難。2023年7月,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發布的信息顯示,中航信托擬第二次以1.68億元的價格清倉轉讓持有的嘉合基金27.27%股權,但在掛牌期滿后仍未有下文,這并非中航信托第一次轉讓嘉合基金股權。在此前的2022年12月,中航信托也曾掛牌轉讓這部分股權,價格也是1.68億元。
顯而易見,若不下調轉讓價格,成交的難度較大。不過,中廣核財務公司似乎對轉讓基金公司股權的態度頗為堅決,在以8500萬元轉讓所持安信基金5.93%股權未果后,在2023年11月21日到2023年12月4日期間進行了第二次掛牌轉讓,但在超出掛牌截至時間后,該次轉讓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到了如今,隨著權益市場回暖,中廣核財務公司開始了第三次掛牌轉讓。
趁著市場回暖轉讓股權的還有國元信托。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日前發布的信息顯示,金信基金31%股權在該平臺掛牌轉讓,股權轉讓價為3720萬元,轉讓方為國元信托,本次轉讓若順利實施,意味著國元信托將清倉金信基金。
中小公募獲利空間變小
有分析認為,在當下基金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股權轉讓鎖定收益遠比基金公司股權分紅來得實在。
以掛牌轉讓31%股權的金信基金為例,根據公告披露的信息顯示,金信基金2022年度完成的凈利潤僅有382萬元,2023年前11個月的凈利潤約為419萬元。考慮到凈利潤的規模體量很小,哪怕持有31%的股權,能夠得到的分紅也極為有限,且中小基金公司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仍需較大的資金支持。
嘉合基金的情況大致類似,公司2021年度出現2774萬元的虧損,此后在2023年前四個月實現盈虧平衡后,股權轉讓方抓住財務報表較好的時間節點進行掛牌轉讓。也正是因為中小公募在當前環境中盈利艱難,所以股權分紅的意義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去年夏天,新華信托持有的新華基金股權在阿里拍賣平臺公開拍賣,盡管本次拍賣有近3900次圍觀,但無人報名,最終因無人出價以流拍告終。
盈利困難幾乎已成為中小公募的普遍現象,國盛金控此前披露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其參股的江信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04.37萬元,較上年同期的957.16萬元下降5.5%;而凈利潤則虧損2229.97萬元;南京證券發布的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其參股公司富安達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298.14萬元,同比增長35.5%,凈利潤也虧損了890.91萬元。
公募基金產品的網銷龍頭天天基金日均活躍度下降的現象,也從側面凸顯出中小公募的艱難生存環境。市場人士稱,中小公募對大型基金代銷平臺的活躍度下降最為敏感。東方財富3月14日發布的公告顯示,旗下天天基金實現凈利潤2.08億元,同比降幅約為2.8%,截至2023年底,天天基金的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為5496億元,較2022年底的5845億元保有規模小幅縮水。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4029億元,縮水13.5%。用戶活躍度方面,天天基金服務平臺日均活躍訪問用戶數為147.7萬戶,同比下降30%。其中,交易日日均活躍訪問用戶數為187.8萬戶,相比2022年減少了26萬戶,非交易日日均活躍訪問用戶數為68.8萬戶,同比減少超28萬戶。
AI技術和ETF強化馬太效應
從趨勢上看,公募行業的頭部效應未來可能進一步凸顯,這會進一步擠壓中小公募股權投資者的獲利空間。
根據2023年基金四季報,截至去年底,前20位公募管理人的非貨規模合計占比為57.8%。盡管這個反映頭部集中度的數據較此前有所下降,但市場人士認為,短期數據的變化不會改變公募行業頭部效應長期強化的大趨勢。
廣發證券的公募行業研究數據顯示,國內公募行業當前集中度數據僅相當于美國90年代的頭部行業集中度,甚至遠遠低于日本公募基金行業的頭部集中度數據,日本僅前3家管理規模占比就高達55%。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以及國內公募基金對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被動產品加大投入與布局,基金行業馬太效應將繼續強化,目前ETF產品線幾乎成為大型公募基金的核心競爭優勢。安永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近年來,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頭部效應愈加明顯,資金加速流入先鋒領航等前三大巨頭,這主要源于市場盛行的ETF等被動型基金產品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同時,頭部機構的品牌效應、分銷渠道、成本以及數字科技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了其運營效率,而缺乏產品與技術優勢的中小公募競爭空間將被逐步壓縮。
業內人士也強調,頭部基金公司的人力資本更具優勢,基金管理行業是人才密集型行業,頭部公司相對具有更廣的平臺、更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能夠吸引更多更優質的人才,從而推動產品業績及產品銷售提升。頭部公司的種種差異化競爭優勢,也能夠為其帶來較好的品牌形象,在當前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將會降低,會更謹慎地選擇管理人及產品,頭部機構率先積累起來的品牌效應,更易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