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獨角獸柔宇,被申請破產審查
記者林典馳倪雨晴深圳報道
昔日明星獨角獸最終走向破產重整。
根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柔宇科技)及其子公司深圳柔宇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深圳柔宇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各新增一則破產審查案件,申請人分別為自然人張明、王金周、郭曉濤。
對此,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對媒體回應稱,一切以官方消息為準。
另外,近日,天眼查信息顯示,柔宇科技新增1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超1.49億元。此外,柔宇科技現存23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30億元。
2023年末,深圳龍崗柔宇科技顯示基地,更是聚集了一批討薪的員工,而這一鬧劇,已經持續兩年有余。2022年3月,柔宇科技便被曝6個月發不出工資,5月又曝出開啟新一輪裁員,彼時就有柔宇離職員工向記者證實此事,除了工資,還有期權也無法兌現。
去年12月31日,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還在微博感慨,“無論順勢還是逆境,年少還是歲老,人生永遠有一種美好的東西,叫做希望。”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如今一切似乎早已不受劉自鴻控制,僅存的希望或許已經破滅。
業務幾乎停擺,銷售渠道消失
柔宇科技一度名聲大噪,主要是因為柔性屏。
柔宇科技曾推出折疊屏手機FlexPai、FlexPai2,并且公司產品有京東商城、天貓旗艦店、線下零售店三個購買渠道。而FlexPai2的發布,還要追溯到2020年9月,此后柔宇便再無新手機推出。
3月30日,記者搜索各大線上渠道發現,天貓旗艦店已經顯示“沒有找到相應的店鋪信息”,京東同樣也已經找不到官方旗艦店。
不過,在京東搜索柔宇折疊屏手機FlexPai2發現,仍然有7家店鋪仍然在售賣FlexPai2,售價從2658元到5599元不等,不過自2023年5月起,便沒有看到新的用戶購買評價。彼時全新發售時,FlexPai2定價9988元,是市場唯一售價在萬元以下的5G折疊屏手機。
另一方面,柔宇科技官網已顯示“無法訪問此頁面”,鏈接無法打開。其官方公眾號自2023年12月更新完推文后,此后便再無更新,自定義菜單鏈接也無法訪問。
記者在客服在線時間內多次撥打服務熱線,均為無法接通。而據媒體今年1月的報道,柔宇官網公示的6家線下零售店,均已經停止銷售柔宇的產品或店鋪關門。種種現象表明,柔宇科技其線上渠道和線下銷售渠道已經不復存在。
一直以來,柔宇科技在業內都是“另類”的存在,它的身上有諸多矛盾和悖論交織。在各大展會上,柔宇科技和他的創始人名聲在外,但是在面板業內,柔宇科技卻一直沒有成功的產業化。
柔宇科技此前為人稱道的是超薄的柔性屏幕技術,即所謂“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柔性顯示屏”,但是多位面板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項技術其實就是IGZO(銦鎵鋅氧化物的簡稱,指一種金屬氧化物面板技術),和其他使用IGZO技術廠商的差異化并不大。
再看一個重要指標良率,從柔宇科技建廠開始,其良率就成謎。直到2022年,柔宇科技良率被公開,全柔性屏投片生產線的投片良率達81.6%,在業內人士看來,良率數據尚可,中等偏上,但是在業內仍不算高。雖然柔宇科技在飛機、時裝秀以及自產的柔性手機上有應用,但始終沒有上量,手機體驗和性能上反饋也不佳。
此外,面板毫無疑問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柔宇科技此前也一直融資,十年融了數百億。但是這些看起來相當龐大的數據,對于面板產業來說可能只是起步,通常一條產線就要耗資幾十億、上百億,還需要周邊的基礎設施配套。
面板每隔幾年就有一輪周期波動,大廠往往在低谷加大投資建設,為產線升級換代,前沿的顯示技術都已布局。柔宇科技或有雄心,但是在比較成熟的規模化、商業化殘酷市場上,優勢并不明顯。
外部融資受阻,內部無造血能力
柔宇作為昔日明星獨角獸企業,最終走向破產重整,未免讓人唏噓。把柔宇拖下馬的,有其遲遲未能商業化的技術路線和搖擺不定的C端和B端戰略。
全球柔性屏主流技術是三星的低溫多晶硅(LTPS)技術,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而劉自鴻特立獨行,選擇自主研發了超低溫非硅智程集成技術(ULT-NSSP)技術。并且,柔宇科技宣稱這項技術可以大大縮短工藝制程,大幅提升良品率和顯示效果。
正因為其獨特的技術,柔宇科技備受資本追捧,快速成長為獨角獸。根據劉姝威此前發文稱,從2012年5月創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間,共進行8輪融資,獲得股權投資約61.97億元;債權融資約36.53億元。
柔宇故事的轉折點源自其2021年科創板上市未果,彼時若按“擬發行新股占比不超過25%”計算,柔宇科技估值將達到577億元。
披露招股書的同時,資金的窘境也一覽無余,報告期內持續虧損。此后,柔宇資金鏈陷入危局,旗下員工開始大規模欠薪。
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此前柔宇一直過度依賴外部融資,內部造血能力岌岌可危。
柔宇始終未能解決如何打開下游市場問題,這從其上市的招股書可以窺知一二。在公司鼎盛時期的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期間,產能利用率僅為15.08%、31.20%和5.27%;產銷率方面,同報告期內分別為27.09%、16.80%和45.58%。
產品滯銷,積壓便導致柔宇科技存貨快速攀升。兩年半時間內,柔宇科技的存貨賬面價值增幅達到366.09%。
由此可見,柔宇大部分時間產能均為閑置,市場上拿到的訂單遠遠小于其實際產能;同時,即使已經生成的產品,銷售又跟不上,大部分以存貨形式放在倉庫中。
這或許與公司的經營戰略有關,柔宇始終在toB和toC搖擺不定,toC領域先后推出兩代折疊屏手機,智能手寫本RoWrite柔記、RoWrite柔記2,但都反響平平。
柔宇并非沒有做出努力,在出現危機后,柔宇經營策略調整,有意識將籌碼壓向B端業務。據其公眾號披露,2022年1月起,中智衛安將向柔宇科技批量采購柔性顯示屏等產品,自2022年起連續3年采購金額累計約30億元。
2021年11月,柔宇還收獲了一筆6億元的訂單合同。這兩筆訂單此后都沒有后續,外界也不得而知,最終也導致柔宇越來越難逃脫泥潭。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機本應是柔性屏最大市場,但自始至終,柔宇沒有進入任何一家主流手機廠商的供應鏈,似乎也印證了其技術路線難以得到市場認可。
事實上,從柔宇科技開始建設產線之后,業內對其的看法是有所改觀的。但是從命名上又讓人感到疑惑,柔宇科技稱其為“全球首條類6代全柔性顯示屏生產線”,而產線命名通常都是明確的6代線或者8.5代線等,“類6代線”似乎是一種隱喻,最終的結局是一家“類”面板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