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并購風起!近30億元資金浙商證券出手
29日,浙商證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相關決議,擬合計受讓國都證券11.16億股股份(對應股份總數的19.15%)。受讓完成后,浙商證券將成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據悉,本次股份轉讓的價格為2.673元/股,浙商證券將需要準備近30億元資金。
本次股份轉讓計劃此前曾兩次推遲,引發市場猜測,如今終于落定。浙商證券表示,此舉可以充分發揮公司現有業務優勢與國都證券業務協同效應。證監會剛剛出臺的一流投資銀行建設意見鼓勵券業并購。
董事會終于通過收購方案
3月29日晚,浙商證券發布公告,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重慶信托、天津重信、重慶嘉鴻、深圳遠為、深圳中峻分別持有的國都證券4.7170%、4.7170%、3.7736%、3.3089%、2.6289%股份,合計股份為19.1454%。本次受讓成功后,浙商證券將成為國都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根據公告,此次股份轉讓價格為2.673元/股,交易尚需履行中國證監會的核準以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合規性確認。根據評估價格,本次受讓股份或將需要資金29.84億元。
“此次交易符合公司戰略規劃,有利于公司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資源整合,進一步提高公司證券業務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公司現有業務優勢與國都證券業務協同效應,有利于公司和投資者利益。”浙商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始終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緊緊聚焦于服務中小企業,已在全國部分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區域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并致力于大力發展北交所業務。公司與國都證券進行深度合作,可以通過發揮雙方各自優勢,更好地服務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以實際行動助力北交所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公司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
浙商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繼續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聚焦證券公司功能發揮,共同助力實體經濟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為金融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公告稱,根據天源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評估報告,經評估,截至2023年10月31日,國都證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評估值為158.26億元。
曾延期兩次
此次浙商證券董事會通過相關協議并不容易,此前相關截止日期已經延期了兩次。
一個月之前,也就是今年的2月28日,浙商證券公告稱,2023年12月9日,浙商證券披露了《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簽訂〈國都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框架協議〉的公告》;2023年12月30日,公司披露了《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簽訂〈國都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框架協議〉的進展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2月28日),本次交易相關的審計、評估等工作已完成,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由于交易各方推進決策程序的需要,同意將上述框架協議中約定的最終交易文件簽署時間由2024年2月28日前修改為2024年3月31日前。
據悉,這已經不是此次并購案第一次延期了。去年12月30日,浙商證券公告了并購案的進展。公告稱,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各方根據相關約定,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目前相關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工作尚在進行中。鑒于本次交易相關事項仍需根據審計和評估結果等進一步磋商和論證,尚無法在2023年12月31日前簽署最終交易文件。
經交易各方一致同意,將相關協議中“雙方無法在2023年12月31日前或雙方協商一致同意的其他日期前簽署最終交易文件的,雙方有權以書面形式通知對方解除本協議。”修改為:“雙方無法在2024年2月28日前或雙方協商一致同意的其他日期前簽署最終交易文件的,任何一方有權以書面形式通知對方解除本協議”。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第一次是延期了2個月,理由是相關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工作尚在進行中。第二次是延期1個月,這次審計、評估等工作已完成,但是交易各方推進決策程序需要時間。
發揮協同效應
據悉,國都證券成立于2001年12月,并于2017年3月31日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目前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誠信托,持股比例為13.33%。截至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總資產為356.83億元,凈資產為105.77億元。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收8.32億元,實現凈利潤4.23億元。
浙商證券系浙江第一家國有上市券商,其實際控制人為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近年來,浙商證券一直堅持“同創、同享、同成長”的理念,努力與廣大中小企業共同成長,行業地位穩步上升,各項業務排名持續上升,形成了“全牌照”“全國性”的業務布局,在投行、財富、資管、期貨等領域形成自身特色,在長三角區域形成特色區域優勢。
針對此次并購的目的,浙商證券在公告中提到,此舉符合該公司戰略規劃,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資源整合,發揮現有業務優勢與國都證券業務協同效應,提升競爭力。
鼓勵行業并購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文件指出,適度拓寬優質機構資本空間,支持頭部機構通過并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結合股東特點、區域優勢、人才儲備等資源稟賦和專業能力做精做細。
文件還明確了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目標。力爭通過5年左右時間,推動形成10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備國際競爭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有券商非銀研報表示,打造一流投行的目標有望推動券商進行兼并收購。當前我國證券行業牌照數量多、業務同質性強,多數中小券商難以提供較高的附加價值,且證券業集中度低于銀行、保險等行業,有通過收并購出清部分券商的需要。此外,我國頭部券商與國際一流投行仍有較大差距,要想打造優質頭部機構乃至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領先投行,高質量發展是一方面,通過外延并購做大是另一方面,預計業內將繼續出現兼并收購案例,行業集中度也有望隨之提升,頭尾部券商分化將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