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件發布!事關保險業信息披露
12月13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召開《保險機構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新聞發布會。
據悉,《指南》是國內首個聚焦保險行業環境、社會與治理信息披露,即ESG信息披露框架和內容的行業自律性文件,各保險機構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參照執行。
涵蓋23個一級指標
《指南》由正文和附錄組成。正文第一章“總則”明確編制指南的目的依據、釋義及披露要求;第二章“披露內容”明確披露框架的設計原則以及環境、社會、治理維度相應的內涵;第三章“披露方式和時間”明確了披露的載體、口徑及時間;第四章“披露責任與監督”明確了披露主體的責任以及接受監督的原則。
根據《指南》,披露框架基于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個維度,披露內容包括定量數據和定性描述。在環境維度,應披露保險機構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能源消耗、資源投入、污染及排放等5個一級指標;在社會維度,應披露經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包括員工保障和發展、代理人管理和提升、可持續供應鏈等7個一級指標;在治理維度,應披露保險機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包括戰略和政策管理、商業道德、股東(大)會等11個一級指標。
據太平集團董事會秘書張若晗介紹,《指南》在參考通用標準的基礎之上,還非常注重融入行業特色,如代理人管理和提升、可持續保險產品、保險資金綠色投資等,以便為行業高質量數據披露提供有益指導,切實提升行業對ESG管理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以披露促管理
與會專家認為,保險資金的投資理念與ESG理念相匹配,但整體來看,保險行業在ESG管理上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
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盛瑞生表示,保險資金作為資本市場最大的投資者之一,具有長期、穩定、低風險偏好的屬性。ESG關注一些長期因素,更加追求財務的長期穩健,保險資金的投資理念與ESG理念相匹配。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于華表示,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即ESG信息是企業非財務績效的主流評價工具,也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框架和系統方法論。相較于國外成熟的市場,我國的ESG信息披露和評級體系還較為初級,目前上市險企和部分國有險企已經較好完成了ESG信息披露,保險業平均ESG信息披露質量尚待提升。
太保集團董事會秘書蘇少軍表示,《指南》的發布可以引導保險行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保險機構逐步規范ESG信息披露,可以更系統直觀地呈現整個保險行業的ESG情況,有利于向外界傳遞更加積極的信號。
據悉,《指南》為保險機構在“雙碳”、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議題上,提供了統一的披露模式,行業可以更好地詮釋社會穩定器的職責。通過以披露促管理,引導行業在做好本責風險減量與風險管理的同時,也要在社會責任和綠色發展方面更有所擔當。
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雙碳和綠色發展戰略,ESG在國內的發展日益提速,保險行業要把握好這一歷史性機遇,努力成為國內ESG的先鋒示范,樹立標桿導向。”于華表示。
“保險業一方面要做好對中小企業、三農等領域的支持,推動養老產業升級,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等領域的支持,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轉型。”于華說。
于華表示,保險業要充分運用好本次發布的《保險機構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
于華建議,在環境維度方面,保險機構要做好節能降耗、提質增效,統計好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源使用與排放,扎實管理好綠色運營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在社會維度方面,保障好員工和代理人的權益,在產品、供應鏈、社會責任方面推陳出新,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應社會新階段的新需求,增強國際交流互通,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在治理維度方面,除了傳統的三會與高管治理,保險機構要更加注重在自身的戰略和政策方面綜合建設ESG管理能力,管理及披露好內外部的風險以及經營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