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永續債發行迎來小高潮今年內發債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
保險公司整體發債規模增多主要是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保險公司需要增加資本以滿足業務擴張和風險管理的需求,而發行債券是一種有效的資本補充方式。另一方面,利率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保險公司的發債決策。在利率較低的環境下,發行債券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更容易吸引保險公司選擇發債。
自去年8月起開閘的永續債近期迎來一波發行小高潮。今年11月以來,共有5家保險公司集中入場試水。繼泰康人壽、太保壽險發行永續債后,中國太平12月8日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太平人壽近日獲批發行總額不超過20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人保健康也于12月7日成功發行規模為25億元的永續債。
不僅如此,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動作也十分活躍,年內已完成15筆資本補充債券發行。加上已落地的永續債和獲批但未發行部分,保險公司今年發債總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
業內專家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宏觀經濟環境和利率水平將直接影響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資金需求,國內保險市場的競爭態勢和監管政策的變化,也將對保險公司的發債決策產生影響。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選擇資本補充工具時需要綜合考慮自身資本需求、融資成本和市場環境,合理選擇發行時機和規模。
永續債獲批發行規模645億元
永續債即為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顧名思義是指保險公司發行的沒有固定期限、含有減記或轉股條款、在持續經營狀態下和破產清算狀態下均可以吸收損失、滿足償付能力監管要求的資本補充債券。
據記者梳理,12月8日,太平人壽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相關監管機構批復,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200億元的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11月27日,金融監管總局北京監管局批準農銀人壽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20億元。在此之前,泰康人壽獲批發行不超過200億元永續債,太保壽險獲批發行不超過200億元永續債,人保健康獲批發行規模不超過25億元。
202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保險公司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保險公司永續債的發行要求、條款設置、信息披露和余額管理等做出規定,為保險公司發行永續債提供了制度依據。
近期,險企永續債發行集中落地。12月7日,人保健康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規模為25億元的永續債,票面利率為3.5%。據悉,本次永續債全場認購倍數3.57倍,累計參與認購機構超40家,涵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保險公司、公募基金、證券公司等多元化投資機構。
人保健康相關人士表示,此次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成功發行將進一步增強人保健康的資本實力,補充核心資本,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推進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和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在永續債的發行節奏上,泰康人壽和太保壽險選擇了分期發行。11月7日,泰康人壽發行首期50億元永續債,票面利率為3.7%,這也是行業首只成功發行的永續債。業內人士認為,首只保險永續債產品順利落地,對后期該類產品發行會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鑒作用。
12月1日,太保壽險2023年第一期永續債成功發行,發行規模達120億元,發行利率3.5%,發行期限為“5+N”,認購倍數3.19倍。對于發行永續債的目的,太保壽險稱,本期債券募集資金將依據適用法律和監管部門的批準用于補充發行人核心二級資本,提高發行人償付能力,為發行人業務的良性發展創造條件,支持業務持續穩健發展。
綜合來看,今年5家險企共獲批發行永續債645億元,截至記者發稿,已有3家公司成功發行195億元。此外,農銀人壽于近日發布了2023年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發行公告,擬發行規模為20億元,發行首日為12月12日。
補充核心資本必要性上升
對于今年保險公司密集發行永續債的動作,多位券商分析師表示,對保險公司來說,永續債是一個新增的資本補充工具。2022年償二代二期規則實施后,對于壽險公司核心資本的認定趨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尤其是核心償付能力出現大幅下滑,保險永續債落地補充核心資本的必要性不斷上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4%,同比下降約26.8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6%,同比下降約22.1個百分點。盡管距離監管要求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仍有一定安全空間,但面臨持續下滑壓力。
華創證券研究所提出,在當前核心償付能力承壓下,保險公司具有較強的發行永續債意愿,可拓寬核心資本補充渠道,優化保險公司資本結構。尤其是對于迫切需要增加核心資本,而主要股東增資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其或具有更高的發行積極性。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永續債的回報率相對穩定,使得保險公司能夠吸引長期資金,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通過發行永續債,保險公司可以優化負債結構,降低資產負債錯配風險,提升公司的穩健性和抗風險能力。
事實上,保險公司主要依靠內源和外生兩種方式進行資本補充。內源性資本補充,主要來自累積留存的利潤。但受投資收益下降和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影響,5家上市險企投資端表現不理想,前三季度凈利潤均呈下滑狀態。另據一份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非上市險企的合計凈利潤同樣出現下滑。因此,通過利潤留存補充核心資本并不容易,永續債成為可選工具之一。
相關測算數據顯示,如不考慮其他股權融資渠道,到2025年一季度,主要保險公司永續債發行需求量約為3000億元至4000億元。
發債規模有望創歷史新高
除了永續債,保險公司也在紛紛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補血”。據記者統計,截至12月8日,已有17家公司完成18筆債券發行,規模共計879億元,而2022年全年保險公司發債規模僅約為225億元。
研報表明,保險業經歷了三輪發債高峰。第一輪高峰,2011年、2012年發債融資額分別為602.2億元、732.8億元;第二輪高峰在2015年,險企合計發債654億元;第三輪高峰在2021年,保險公司發債78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臨近年末,險企發債熱情仍然高漲。中國人壽于11月22日公告稱,擬視市場情況在境內一次或分期發行總額不超過35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募集資金將用于補充公司附屬一級資本,支持業務持續穩健發展。
另據不完全統計,還有部分險企的資本補充債券和永續債已獲批但尚未發行,規模不超過400億元,按此計算,今年險企的發債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將再創歷史新高。
朱克力認為,保險公司整體發債規模增多主要是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保險公司需要增加資本以滿足業務擴張和風險管理的需求,而發行債券是一種有效的資本補充方式。另一方面,利率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保險公司的發債決策。在利率較低的環境下,發行債券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更容易吸引保險公司選擇發債。
記者注意到,相較于往年,今年的確有更多保險公司采取了“贖舊發新”策略。比如,中國人保在6月5日宣布發行12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后,于6月7日公告稱,贖回此前發行的180億元資本補助債券。數據也顯示,2020年以來,保險資本補充債券的發行平均票面利率逐年下降,從2019年的5.30%下行至2023年3.66%。
相較而言,保險永續債和資本補充債券的主要區別在于償付順序更靠后、沒有到期日、不得含有利率跳升機制、支付利息后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應當取消付息、包含減記或轉股條款等。
對于該如何選擇這兩種資本補充工具,朱克力表示,首要考慮是資本的性質和用途。資本補充債券主要用于補充公司的附屬資本,以滿足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業務擴張的需求,其還本付息的壓力較大。而永續債則是一種更為靈活的資本工具,沒有明確到期日,可減輕公司還本壓力,但同時其利率通常較高,會增加公司的財務成本。其次要考慮市場的接受程度和投資者的偏好。對于投資者來說,永續債的收益較高但風險也較大,因此還需權衡投資的風險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