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長期主義的泰康,如何以一張保單踐行高質量發展
中國正在步入長壽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結構調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模式不能滿足當前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享,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保險公司進入養老產業,與行業的天然屬性和優勢密不可分,也離不開企業對于創新的追求和長期主義的堅持。泰康將虛擬保險產品和實體醫養服務相結合,從率行業之先吃螃蟹,到得到市場積極的回應和行業的廣泛認可,走過了十余年的歷程。
11月25日,位于山東青島的泰康之家·琴園正式開業,這是泰康在全國投入運營的第20家養老社區。據了解,泰康已在全國32個核心城市布局37個泰康之家項目。就在此前的11月11日,泰康“幸福有約”客戶突破20萬人,“幸福有約”正是泰康將保險和醫養相結合的解決方案。兩個“20”的數字巧合,如同隱喻著泰康的商業模式創新實踐,呼應了中年人的健康養老規劃焦慮和老年人醫療養老服務需求,對于行業發展或許能提供一定借鑒意義。
當前,金融行業呼喚高質量發展,泰康在保險與醫養結合方面的實踐,是金融和實體經濟有機結合的典型代表。具體來看,保險業已進入存量競爭的精細化運營時代。如何呼應市場需求,做好產品設計和打磨,如何實現差異化競爭,泰康的相關做法或許也可以對此回應。
探索“保險+醫養”創新三端協同結構
據相關部門預測,到2033年,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總人口的1/4;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占比超過總人口的1/3。但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長壽時代壽命延長,個體享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長壽經濟”也伴隨發展。
1982年,我國開始恢復人身保險業務,這帶來了中國保險行業的持續高速增長,推動中國壽險市場規模躋身全球前列。當前,我國保險行業正處于深度調整時期,激活人身保險增長新動能成為保險公司需要回答的問題。
2007年,泰康便對養老問題開始探索,到2023年,“幸福有約”用戶突破20萬、泰康之家第20家園區琴園正式運營,對于16年的戰略堅持,泰康創新性地以一張保單為鏈接,將壽險與醫養服務相結合,并構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把傳統壽險“支付、投資”的二維結構變為“支付、服務、投資”的三端協調。
在泰康的商業模式中,“幸福有約”是支付端的產品。2009年,泰康成為率先獲得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的保險企業。2012年,壽險行業發展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市場上相關產品種類繁多,保費規模可觀。泰康卻將目光放到更遠的未來,放到當時尚未引起關注的老齡化趨勢,推出“幸福有約終身養老計劃”(以下簡稱“幸福有約”),這是我國率先將保險產品與養老社區相結合的綜合養老計劃。該計劃由泰康人壽的《樂享新生活養老年金保險(分紅型)》和泰康之家的《保險客戶入住養老社區確認函》共同組成,為客戶提供涵蓋養老財務規劃和養老生活安排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此后十余年,隨著產品不斷優化升級,“幸福有約”已經圍繞長壽、健康、富足等多維需求,推出“長壽有約、健康有約、財富有約、善壽有約”四大產品體系,打造從個人到家庭到家族、從搖籃到天堂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幸福有約”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保險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它將保險服務的人群從中年人延伸到老年人,將主流客戶從中產人群,延伸至中高凈值家庭,擴展了保險公司的客戶范圍。另一方面,養老社區作為可以穿越周期的資產,保險公司在資產端進軍養老社區,有望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從而優化保險資金的資產負債匹配。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提出過“壽險金三角”的理念,即產品、客戶和渠道。“幸福有約”帶來的產品創新,以及泰康商業模式帶來的客戶變化,呼喚銷售隊伍的變革。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經營銷售隊伍——健康財富規劃師HWP應時而生。
保險行業正在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從“人海戰術”轉向擁抱績優已經成為行業共識。泰康之家+“幸福有約”所組成的綜合解決方案,給知識化、專業化的績優隊伍提供廣闊的職業發展舞臺。健康財富規劃師HWP集保險顧問、健康管家、理財專家三位一體,自2018年啟航以來,今天已成長為一支1.5萬人的新型績優隊伍。
以籌資為核心借助時間通過復利以養老、享老
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是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補充,以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三支柱”制度體系。在基本養老廣覆蓋、低保障的背景下,商業養老保險成為養老、特別是享老至關重要的一環。
可以看到的是,相關政策對養老保險發展給予支持。相關政策明確指出,要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保險作為養老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可以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而立足保險金融屬性來看,保險不僅是財富積累的工具,還可以提供風險的保障。目前,“保險+醫養”正全面提速,出現了以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兩種基本模式為主的養老服務路徑。在養老社區上,近年來,保險通過或輕、或重、或輕重結合的方式籌備匹配適老化設施及服務的醫養社區。
養老產業要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籌資,是泰康對于上述問題的回復。所謂籌資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進行資金規劃。長壽時代,解決養老問題是要找到合適的籌資模式。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需要尋找更有效率的籌資模式,以平衡長壽時代社會保障支出整體減少和不斷擴大的個人養老、醫療服務資金需求,彌合長壽時代下被放大的收支缺口。籌資的落地則可借用保險產品的模式。
保險公司做養老社區的動力又源自于什么地方?保險和養老社區相結合,從更長遠的觀點來看,通過時間換取空間,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
以“幸福有約”為例,以年金險保障客戶的養老資金,以醫療險保障客戶的健康,以入住養老社區確認函保障客戶享有稀缺的養老資源,形成了涵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養老生態閉環。“幸福有約”的籌資功能在于利用了“復利”原則,復利周期越長,財富積累得越多。中年人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在養老問題解決上,最終得到專屬于投保人的養老空間。
長期主義的堅持:養老的行業示范樣本
當前,金融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時代需求。我國是一個金融大國,最終要走向金融強國。保險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存量時代的競爭更考驗一家公司對于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握,對于客戶和產品的精細化運營。
目前壽險業轉型主要有兩條路:擁抱醫養,走“保險+醫養”的道路;走專業化、精細化和績優的道路。泰康創新的商業模式,正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也是一家企業尊重市場規律、堅定戰略初心、持續創新迭代的例證。
以“幸福有約”為例,十一年間,產品、服務體系不斷迭代升級。2012年“幸福有約”橫空出世,三年后泰康的首個養老旗艦社區泰康之家·燕園正式落地。2022年,“幸福有約”十周年,從一款產品升級為涵蓋“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生命關懷”四位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同時,泰康發布以“六大私享”為核心的服務體系,涵蓋健康、財富、藝術、慈善、教育和禮遇六個方面,全面關注客戶、客戶家庭乃至家族福祉。
在這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款產品的升級,更是一家企業不斷洞察客戶需求,不斷呼應時代關切,對主業的長期深耕和對產品的不斷精進。泰康只是保險行業的一個縮影。隨著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的提升,養老市場的需求會進一步釋放,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中國保險行業擁抱醫養,如何從探索階段邁向成熟模式,是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回答的命題,也是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的課題之一。泰康之家“20園”和“幸福有約”20萬客戶的探索和思考,是包括泰康在內的保險企業們用市場實踐給出的答卷,也提供了一份面向未來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