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深耕廣袤大地
日前,財政部發出通知,提前下達2024年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待2024年預算年度開始后,將按照程序撥付并投入使用。數據顯示,2023年中央財政安排保費補貼477.66億元,同比增長9.9%。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業保險已覆蓋農林牧漁各領域,2023年前8個月,覆蓋農戶1.4億戶次,提供風險保障3.7萬億元。
《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農業保險高質量服務體系。《意見》從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等多個方面對農業保險發展提出具體要求。
擴大特色產品覆蓋面
我國的農業保險分為中央財政保費補貼范圍的保險品種和地方優勢特色保險品種。按照“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總體思路,中央和省級財政重點保障關系國計民生和糧食、生態安全的主要大宗農產品,并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予以傾斜支持。對于市縣財政重點補貼的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中央和省級財政采取以獎代補方式,予以一定支持。
北京順義區北石槽鎮的食為先生態農業園是北京市首批5G信號全覆蓋的“智慧農場”。這里的溫室大棚應用了各類農業智慧控制單元,通過遠程智能控制平臺和溫室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卷被、卷簾、增降溫、除濕等設備遠程自動化管理。然而,這樣的“智慧農場”在遇到強風冰雹等自然災害時,依然會蒙受較大損失。同時,有機蔬菜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施用生物有機肥、輪作倒茬和雄蜂授粉等,這延長了蔬菜的生長周期,也增加了種植風險。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農村保險事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開始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向食為先生態農業園提供北京市地方財政補貼型溫室、大棚保險服務,可以有效規避因溫室大棚墻體、鋼架、棚膜和作物凍害受損帶來的損失。2019年至2023年,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已累計為食為先生態農業園提供近350萬元的保險保障,使企業在探索農作物生態種植過程中有了更充足的底氣。
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3年,平安產險深入探索價格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持續推動農險保障程度,從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從保財險損失向保價格收入升級。平安產險聚焦“菜籃子”工程,立足地方特色農產品發展需求,構建起“大宗+特色”“央補+地補+商險補充”等多層次、多元化產品體系,因地制宜開發落地近3000款農業保險產品,助力當地特色農產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黑龍江,平安產險落地當地首個商業性漁業養殖險,填補當地保險行業服務漁業養殖的空白,為轄區漁業養殖業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在廣東清遠,平安產險創新推出麻竹筍價格指數保險,為當地打造百億農業產業保“價”護航。截至2023年9月底,平安產險已經實現了對“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肉案子”等種、養、林三大類別310余個標的的保障覆蓋,累計為289.6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2224.4億元,切實服務國家糧食安全。
提升承保理賠效率
近年來,各保險機構在承保理賠端廣泛采用智能防偽校驗相機、無人機查勘、風險地圖等數字化技術,通過科技手段采集數據后可上傳至農險數字平臺集中處理,大幅提升農業保險的效率與準確率。
記者在重慶市調研采訪時了解到,當地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優化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與保險聯動機制(即“保處聯動”),以實施無害化處理作為病死畜禽出險理賠的前提條件,不僅降低了養殖風險、建立了生物安全屏障,而且促進了生豬產業穩定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使保險業的社會治理功能得到極大發揮。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永川監管分局副局長孫章龍介紹,當地總結的“保處聯動”7步工作法已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通過打造“保處聯動”機制,保險機構的核心系統接入無害化處理系統,實現承保理賠全流程的在線操作。從出現牲畜死亡到理賠完成縮短至3天,有的理賠案件甚至在1天內就能完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華財險榮昌支公司聯動重慶市正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漢至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優化“保處聯動”無害化處理系統,保險公司、畜牧管理部門、無害化處理中心、養殖戶四方信息互聯互通,實現無害化處理與保險承保理賠全流程在線操作和無紙化辦公。目前,無害化處理系統具備病死豬溯源標識管理、智能承保、智能理賠、數據統計等多項功能,全面提升了無害化處理業務流程的規范性,理賠周期縮短至3天,自2019年啟用以來已實現85萬余頭生豬投保,18萬頭生豬理賠。此外,榮昌區能繁母豬參保采用“身份證”管理模式,統一植入電子耳標,可通過專用掃描儀器快速確定生豬承保情況,目前已植入電子耳標超4萬個,基本覆蓋榮昌區全部散養戶,有效解決了原有的虛增標的物投保的問題。
近年來,財產保險領域的風險減量成為行業的重要發力點。從保險公司在各地的實踐來看,科技是助力實現風險減量的重要手段。
在廣東,平安產險創建“科技+預警”模式,聯合廣州番禺區農業農村局以及漫云科技,為當地花卉龍頭企業廣州賦美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一套物聯網防災減災方案。通過設立310個智能小型氣象站、360個智能控制器、3個雨量風速監測機器,搭建數智管理平臺,覆蓋賦美種業2590畝大棚花卉苗木種植基地。氣象站實時監測溫室內光照、溫度、濕度、風量等影響花卉苗木生長的關鍵因子,實時將數據更新至手機APP中,在數據異常時自動發出預警,提醒農戶采取相應防災減災措施。農戶也可通過手機軟件遠程控制大棚遮陽網、風機、水簾等設備對異常因子進行調控,保證花卉健康生長。
發揮防災減損作用
近年來,金融監管機構結合農業保險經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從產品設計、承保理賠等多個層面先后調整監管政策,有力地保證了農業保險防災減損作用充分發揮。
2020年6月,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農業保險業務經營條件的通知》,針對行業反映較為集中的農險市場準入問題,按照依法合規、提高標準、放管結合、動態監管的原則,建立完善全流程的農險業務經營條件管理制度體系,促進農業保險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監管機構從總公司和省級分公司兩個層面分別制定農險業務經營條件。凡符合經營條件的保險機構均可在本地開展農險業務,無需向監管機構提出經營資格申請。
2022年2月份,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加強農業保險監管。《辦法》更加突出以“服務三農”為中心。
今年4月份,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農業保險精算規定(試行)》,明確了農業保險的精算規則,包括費率的構成、費率回溯調整和保費不足準備金評估。
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先后落地,農業保險的實際經營質效和防災減損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年5月份,河南省多地小麥遭遇“爛場雨”,農業保險公司聞險而動,及時向受災農戶賠付約26億元。今年7月份,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我國多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對京津冀及東北等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各保險公司先后開通綠色通道,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合理預賠。財政部同時要求地方財政部門保障保費補貼足額到位,農業保險防災減損和災后風險補償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助力提振農戶恢復生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