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賠”才能促進“放心買”
于泳
日前,多家頭部保險公司公布了2023年度理賠報告。從數據上看,不少保險公司賠付金額創下新高,理賠時效也有很大提升,部分公司的自助理賠時效甚至以“秒”為單位計算。
這樣的理賠成績單,一方面是保險公司數字化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保險理賠的效率,還改善了消費者的理賠體驗。另一方面說明保險行業“減震器”和“穩定器”的功能發揮得更加充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以大病保險、惠民保、農業保險等為代表的普惠保險的覆蓋面持續擴大。按照保本微利的經營策略,這些保險產品在扣除必要的經營費用外,始終保持著較高的賠付水平,為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主動披露賠付數據,保險公司整體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穩定。來自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保險業償付能力保持充足。另外,優質的理賠服務能夠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增強客戶黏性,有助于保險公司擴大市場份額,進而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潛在客戶,促進業務持續增長。
對消費者而言,“安心賠”有助于“放心買”。賠付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扭轉一些人對于“保險都是騙人的”固有印象。市場研究機構數據也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在互聯網上選購保險,意外險、健康險等成為年輕消費者的首選產品。不過,從理賠報告的數據來看,不少消費者在重大疾病、住院醫療等方面的保障水平還有缺口。在保險行業跑馬圈地的時代,曾有個別保險公司為了做大保費規模,讓消費者購買了不適合的產品,進而產生了不少的理賠糾紛。近年來,隨著保險業轉型提質步伐加快,頭部險企不斷加強銷售、核保、理賠的全鏈條管理,部分領域的投訴已經有所下降。
從長遠來看,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對于經營風險的保險行業來說,看清和識別風險是最重要的一步。透過理賠數據,保險公司能夠對各類風險有更全面的認識,為將來更加科學合理設計保險產品,科學厘定產品費率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底座。
不過,已經公布的理賠數據也并非盡善盡美。例如,近年來的網紅產品百萬醫療險仍存在高保額低賠付率問題,也有保險公司報喜不報憂,只公布總賠付金額或者最高賠付案例,對于部分短期產品的賠付率等數據語焉不詳。從長遠來看,保險理賠的數據公開是行業發展的進步,如何進一步提高理賠數據的披露質量,進而促進保險公司從產品設計到核保理賠全鏈條變革,真正實現“保險姓保”的目標,還需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