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發布惠民保“圖譜”市場從橫向擴面到縱向迭代
伴隨多地推出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已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保險創新與投資研究中心發布《2023年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以下簡稱《圖譜》),聚焦惠民保縱向迭代分析視角,將產品迭代方案納入數據系統。
“基本盤”穩步擴大
“惠民保作為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融合新的嘗試,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普之于眾,惠之于民’的使命擔當。”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上海市保險學會副會長許閑介紹,近年來,惠民保“基本盤”穩步擴大,新增產品增速放緩,市場逐步由爆發增長轉向平穩推進。
《圖譜》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區、市)累計推出惠民保產品622款,去除迭代產品重復統計數據,實際推出惠民保產品284款。從時間維度上看,2015年推出首款產品,2020年迎來市場爆發,之后,惠民保市場增速逐漸放緩:2021年新增83款產品,2022年新增72款產品,2023年1月1日至11月15日新增27款產品。
2023年新增的27款惠民保產品分布在安徽、廣東、甘肅、湖南、湖北、河南、江西、遼寧、四川、山東、陜西、新疆、云南等13個地區,其中,新疆實現惠民保“零”的突破。
目前,醫保內住院費用支出仍為惠民保產品覆蓋的主要風險。免賠額主要分布在0-8萬元,累計保險金額多分布在210萬-310萬元。單一費率產品費率均值約95元。
產品運營逐步分化
自2015年在深圳推出試點以來,惠民保逐漸形成“省市統籌、一城一險”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備受關注。
惠民保產品運營正逐步出現分化。《圖譜》分析稱,超七成惠民保產品健康運營。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區、市)推出的284款惠民保產品中(不包含迭代產品),211款持續運營,73款停止運營。
持續運營的產品占比74.3%,其中,市級統籌產品占比超八成、省級統籌產品占比近二成。
停止運營的產品占比25.7%,其中,3款未正式運營即停售,48款運營1期,17款運營2期,4款運營3期,1款運營超4期。
值得關注的是,“一城多策”情況下,城市發展水平與產品停售率表現出顯著相關性。大城市更能容納多款惠民保產品良性競爭,小城市多款產品同時運營更易出現停售問題。《圖譜》引用Gybrand發布的2023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對不同發展程度城市運營多款惠民保時的情況統計發現:一線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15%,準一線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38%,二線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43%,三線及以下城市惠民保平均停售率47%。
此外,政府指導、競爭乏力、市場飽和、銷售不達預期等因素,使得安徽、福建、湖南等地出現多款產品合并為一款產品的現象,這導致部分地區惠民保停售比例提高。
“更普惠”成迭代方向
在基本盤穩步擴大、部分產品退出市場的同時,存量產品縱向迭代替代新增產品橫向擴面成為惠民保市場主流模式。
據《圖譜》觀察,惠民保十大迭代方向包括:調整保險費率、增加版本選擇、優化運營方案、調整保險金額與免賠額、調整賠付比例、增減產品責任類別、增加藥品及適應癥、調整增值服務項目、提供續保優惠、改變既往癥患者賠付方案。
“整體來看,‘更普惠’正成為惠民保迭代宗旨。”許閑表示,迭代方案對于惠民保破解“死亡螺旋”危機具有積極意義,但產品升級過程中仍需警惕“假惠民”升級,保障保險消費者權益。
對于惠民保未來發展,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周延禮提出,要協調推動保險業與醫保部門、醫療機構的合作,實現有效協同,為發展商業健康險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惠民保避免‘死亡螺旋’的措施來自兩個端點。”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鄭秉文認為,惠民保存在廣泛的社會需求,但還需從制度設計、產品迭代兩個層面加大“政府端點”和“產品端點”的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