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險業風險減量服務成效初顯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出臺風險減量管理評價體系
風險減量服務是財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降低社會風險成本具有積極作用。
今年年初,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財產保險業要深刻認識和把握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重要意義,堅持回歸保險本源,始終以服務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依法合規服務底線,統籌謀劃,不斷提升風險減量服務水平。
一年來,保險業風險減量服務任務完成得怎么樣?《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各保險機構聚焦個人、企業、社會的風險減量需求,普遍以“保險+科技+服務”形式實現風險管理前置,無論是服務領域和手段,還是服務力度和效果都較以往有明顯提升,在更有效地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的同時,也為自身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空間。
多領域降本增效成果初顯
2023年,財險公司普遍將風險減量服務列為重點工作來抓,在從“事后理賠”變“事前預防”的保險觀念驅動下,服務范圍不斷拓展,在車輛、農業、安全生產、企業財產和工程建筑等領域均實現風險減量服務落地。
進入三季度后,我國多地自然災害損失有所上升,臺風、暴雨、洪水等災害對農險、企財險、農房保險等產品的賠付率和賠付金額都帶來較大影響。各保險機構將降低自然災害損失作為實現風險減量的主要“陣地”。一方面,加強防災防損工作,在“防”字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積極協助政府救援救災,在“救”字上下功夫。
對于災害應對,保險行業已經建立起一體化工作體系。災前做好防范,協同政府部門,提升工程性防災減災手段,對政策決策者提出技術建議。災中開展預警服務,豐富洪澇、降雨、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數據和客戶風險感知數據。災后開展理賠和恢復重建服務,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災后責任認定,快速理賠,幫助災區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
中國人保今年在抗擊“杜蘇芮”臺風中,向客戶推送風險提示903.7萬條,對道路、涵洞、地下車庫等1.27萬處內澇風險點開展風險排查。從結果來看,與往年類似的臺風災害相比,有效地降低了災害賠付。
風險減量服務的效果,還體現在投保企業生產風險的降低?!督鹑跁r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寧波市是全國范圍內最早在高危領域試點安全生產責任險的城市之一。人保財險寧波分公司通過創新安全生產責任險項目推廣與風險減量服務模式相結合,截至2023年8月底,累計服務當地企業11843次、發現隱患22801處、消除隱患8071處,降低了工傷事故和火災事故隱患,減少了企業經濟損失,也節約了社保工傷賠付成本,社會效益顯著。
風險減量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降低風險,也為財險公司自身降低了經營成本,長期利好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大家財險相關業務負責人舉例道,該公司營業貨車風險減量項目已實現營業貨車出險頻度下降5至10個百分點,賠付率下降15至20個百分點。
中國人保董事長王廷科在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風險減量管理的目標就是大災不一定有大損、大賠。臺風和汛情發生后,市場預期今年公司的賠付率會大幅提高,綜合成本率也會上升,實際情況是估損和賠付比預期樂觀得多,這就是風險減量管理成果的體現。
創新科技手段給風險做“減法”
《意見》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技創新與風險減量服務緊密結合,不斷提升風險減量服務水平。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財險公司的經營模式也在向加強服務轉型。其中,風險減量服務表現尤為突出,財險業“保險+科技+服務”商業模式加速形成。
正如業內人士所言,風險減量管理的意義就在于,利用更加專業和先進的科技手段,通過主動介入被保險標的的風險管理而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實現社會風險總量的減少,為投保人和社會創造價值??萍际侄卧谔嵘kU業務效率、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今年以來,財險業努力開展風險減量管理系統和專業工具研發,以“科技”豐富風險評估、風險勘查、風險預警、事故救援、風險管理培訓等服務形式。
比如,在災害評估和預警方面,保險公司提供的水浸預警設備、水位監測系統、實時臺風損失評估系統有效幫助地方政府檢測臺風走向、低洼路段積水情況,為排水堵澇“搶占先機”,防止災情的進一步擴散。在車險領域,營運貨車往往會通過加裝監控設備和車聯網系統,降低駕駛員因視覺盲區和疲勞駕駛帶來的風險,實現風險減量。在農險領域,越來越多的財險公司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引入風險減量和查勘理賠服務中,既提升了理賠效率又節約了人力成本。
此外,今年財險公司對風險減量服務的投入逐步加大,相關機制不斷完善。據記者了解,部分財險公司已建立起風險減量服務考核機制。例如,國壽財險將推廣安全生產風險減量服務的考核指標增加到其分公司2023年度績效考核辦法中,在服務數量、服務過程、服務成效等各方面都有考核要求,并加大了風險減量服務隊伍專業能力建設上的投入。
抓住關鍵領域繼續做深做實
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對于如何扎實做好經濟工作,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圍繞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會議重點部署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方面工作,而保險業繼續深化風險減量成果,對這些任務的完成會大有助益。
事實上,風險減量不僅涉及財產風險領域,金融監管總局財險部主任李有祥認為,財險業還可以在科技保險、綠色保險、普惠保險、養老保險、數字保險這五個關鍵領域做深做實風險減量服務工作。
李有祥提到,要加大對科技創新應用和綠色低碳轉型各個流程的研究,深度參與技術研發、設備制造、使用運維等各環節,向科技和綠色產業提供更加豐富的風險減量服務方案;增強普惠和養老領域風險減量服務能力,除了要關注企業的安全生產,還要關心個人的風險管理,切實履行好保險業社會責任;堅持推動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構建風險減量服務新格局,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壓縮時空距離,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我國保險業風險減量服務的整體效能。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副會長王玉祥表示,近年來財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防災減損的風險減量服務工作。風險減量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人才建設、信息化建設、科技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資金的投入。保險公司需要把科技和業務的連貫性抓好,有系統、有計劃、有步驟地長期推動。
展望2024年,保險業正面臨行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頭部險企發揮風險減量服務的引領作用,能帶動保險業進一步提升對經濟社會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王廷科認為,完善風險減量服務新模式應堅持長期主義思維,可推動風險減量服務“標準化、數字化、專業化”,保險企業要降成本、提價值、優服務,真正成為專業化的風險減量服務提供者。
平安產險總經理史良洵表示,保險業應當著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質量,對不斷更新迭代的風險需求做到與時俱進、精準響應。在“保險增量、風險減量”的行動指導下,深度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領域,持續拓展保險服務社會治理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風險減量服務水平。
記者注意到,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已于今年9月圍繞《意見》發布實施方案,明確要探索開展風險減量管理評價體系研究。這意味著,未來風險減量管理及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和定性評價標準有望出臺,行業風險減量管理評價工作機制會得到進一步完善。(戴夢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