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公益,實現“1+1>2”專訪泰康保險集團助理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應惟偉
2018年11月23日,泰康保險集團發起成立了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五年過去,泰康溢彩基金會堅守“關愛生命,造福民生”宗旨,通過支持助老、助學、公共衛生、鄉村振興、災害救助等項目,建立起了具有鮮明泰康特色、專業化、規范化的公益體系,公益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優秀的企業不僅要提供卓越的產品與服務、創造財富和經濟價值,還要勇擔社會責任,踐行商業向善。”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陳東升曾表示,“泰康的理想就是用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全心全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我們事業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2018年11月23日,泰康保險集團發起成立了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五年過去了,泰康溢彩基金會堅守“關愛生命,造福民生”宗旨,通過支持助老、助學、公共衛生、鄉村振興、災害救助等項目,建立起了具有鮮明泰康特色、專業化、規范化的公益體系,公益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同時,泰康溢彩基金會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依托泰康大健康生態體系,充分發揮在資源鏈接、創新孵化、社會倡導等方面的作用,資源籌措能力、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了泰康保險集團助理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應惟偉,他就泰康保險集團在公益慈善事業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保險業如何與公益慈善事業融合并進協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金融時報》記者:保險機構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意義和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作為一家大型保險金融服務企業,泰康保險集團發起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初衷是什么?
應惟偉:保險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有三方面意義,即解決問題、方法引領、價值倡導。
第一,直接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政府、市場都是解決問題的力量,市場非常有效率但不是萬能的,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公益慈善就是要解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情況下的問題。保險公司會選擇在商業實踐中感觸很深的社會問題,用公益的力量進行解決。比如,泰康長期深耕養老產業,發現養老領域存在很多問題,通過市場方式無法解決,就會探索用公益的手段來解決。
第二,方法引領。與其他組織相比,企業突出的優勢是效率。泰康在所處的細分商業領域,有精確的定位,并在定位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戰略,進而制定實現戰略的路徑。企業在戰略實施過程之中,時時刻刻都有效率思維,沒有效率就無法持續經營,成功的企業一定是高效的企業。企業做公益慈善,突出的特點是效率思維。我們把在商業實踐中形成的精準定位意識、戰略思維、效率思維,抽象出方法論,用于公益領域。
第三,價值倡導。一家公司的力量是有限的,價值倡導可以發動更多的力量參與解決問題。比如,泰康溢彩在助老領域提出“溢彩千家”計劃,支持1000家養老機構。但中國有4萬家養老機構,泰康溢彩做得再好,也只是這4萬家中的2.5%,遠遠沒有力量覆蓋所有的養老機構。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價值倡導,來放大輻射效應。泰康作為一家商業向善的企業,能夠帶動泰康內外勤員工伙伴、泰康的客戶、泰康的生態鏈企業以及更大范圍的公益組織,共同參與養老助老領域的公益事業,共同解決養老助老領域政府和市場還沒有完全解決的社會問題。
2017年,陳東升董事長提出發起“溢彩公益計劃”,計劃資助1000家敬老院。2018年,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成立。截至目前,泰康已逐漸構建起溢彩助老、公共衛生、當代藝術等公益板塊。泰康的公益事業踐行泰康保險集團“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禮贊生命”的價值觀,與商業板塊相互協同,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金融時報》記者:如何看待保險與公益慈善之間的關系?二者的契合點在哪里?作為企業,追求效益是首選,如何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應惟偉:保險企業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不是做買賣、要賺錢,核心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上看,社會效益跟經濟效益的沖突是很小的,甚至很多時候基本上不存在沖突。
以泰康“溢彩千家”項目為例。“溢彩千家”聚焦養老領域,它的經濟效益是什么?舉個例子,我們通過提升硬件設備,降低養老從業人員的勞動強度,從而降低人力成本。配備可遙控的護理床,養老從業人員不用搬動老人,不用給老人掖被子,可以輕松地把老人調成任何舒適的角度。養老人員工作一上午不會腰酸背痛,就能夠服務更多的老人,讓養老院更好地運轉下去。這種直接的經濟效益,是可以衡量的。
社會效益是什么?我覺得就是方法引領和價值倡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常是不矛盾的。還是以“溢彩千家”項目為例。“溢彩千家”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降低養老院的運行成本和人力成本,理論上是可以計算的。它產生的社會效益是讓老人愿意住養老院,讓養老院的服務變好,提高中國養老機構的床位使用率,這些是難以計算的。中國養老機構的床位使用率還不到50%,如果因為“溢彩千家”提高了,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通過我個人的體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沒有太大的矛盾,更多的是協同統一。
《金融時報》記者:在談到公益的時候,人們首先會想到捐款、捐物,但我們也看到,公益運營越來越專業化。結合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的實踐體會,險企應如何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推動我國保險業公益事業走得更遠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
應惟偉:捐款、捐物是參與公益事業的重要形式,這是公益事業的資金來源。但在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的運營實踐中,我們更強調賦能。
一是賦能養老機構。一方面,中國約有4萬家養老機構,大概500萬張床位,但入住率不到50%,在住老人不到250萬人。另一方面,中國人口老齡化在加速,到2022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8億人,占人口比重接近20%。兩組數據對比來看,目前我國只有不到1%的老年人口住在養老院。通過我們的觀察判斷,這并不是因為養老院床位太多,而是養老院的管理服務水平較低,不能夠真正地滿足老年人需求,老人不愿意住進養老院。我們希望通過“溢彩千家”項目的努力,能夠直接、間接地提升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讓更多老人能夠在養老院去養老。目前,賦能養老機構的“溢彩千家”計劃已經開展了5年,資助了355家養老機構,遍布全國31省市、自治區,惠及老人7萬人。
二是賦能從業人員。養老行業乍一看是缺人,沒有人愿意干。為什么缺人?因為養老從業人員待遇較低,沒有得到足夠的訓練,缺乏職業的自豪感。如果得到好的訓練,能夠提升收入,年輕人就會愿意干。但因為沒有得到訓練,導致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床位利用率很低,所以養老機構賺不到錢,養老從業人員收入也上不去,形成了惡性循環。看到這樣的現狀,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開始提供線下培訓,疫情防控期間開發線上標準化課程。最初,培訓面向“溢彩千家”受助機構的工作人員。后來,由于需求增多,培訓變成“溢彩培訓”,成為與“溢彩千家”平行的項目,培訓對象不局限于“溢彩千家”受助機構的從業人員,而是面向全部養老院從業人員,甚至不在養老院工作的養老從業人員也可以參加。我們還與民政部、中國社會福利中心聯合培訓邊遠地區、山區的養老從業人員。目前,“溢彩培訓”還在不斷完善課程體系,過去5年,培訓超過7.9萬人次。
三是賦能社會組織。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背靠世界500強泰康保險集團,但面對多種多樣的養老問題,尤其是中國老人97%至98%都是居家養老或社區養老,我們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我們注意到,中國有很多中型、小型,甚至是微型的社會公益組織,他們自發地做公益幫助老人。比如,有的老人有囤積癥,舊的東西不丟,撿來的東西也都放家里,存在很多安全、消防和衛生隱患;有的老人很孤獨,有的老人有心理疾病等等。很多問題沒有辦法通過市場和政府來解決,但公益組織在幫助這些老人。目前,泰康溢彩遴選和資助各個領域里的小微社會組織,同時進行考核和管理,并打造了“溢彩星光”項目。通過“溢彩星光”,我們團結、引領了一大批助老的社會公益組織,通過他們觸達、服務更多老人,解決養老、助老的社會問題也有了更加豐富的方式,同時也讓我們保持對助老領域社會問題的敏感性。目前,泰康溢彩已經資助了20多個養老社會組織。
背靠泰康保險集團這家長期主義的公司,泰康溢彩做事情的方法自然也是長期主義。堅持深耕“溢彩千家”“溢彩培訓”“溢彩星光”項目,持續完善,不斷迭代,希望能夠真正地發揮上述三個賦能作用,解決養老領域的問題。
推動公益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泰康溢彩致力于不斷提升專業性,明確戰略和實施路徑,用企業的效率思維提升運營效率。另外,我們堅持開放學習的心態,希望通過自身實踐推動行業共同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泰康保險在助老公益方面的長期專業投入,和在全生命產業鏈的深度布局密切相關,商業與公益形成合力解決社會問題。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泰康保險還有哪些舉措?
應惟偉:保險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本身就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泰康倡導商業向善。陳東升董事長提出商業向善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不作惡、不驕橫;二是以人為本,提供產品服務要以客戶為本;三是造福社會,保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是改善自己的經營環境,在良性的環境中運行,自身也受益。
在泰康的企業社會責任框架里,包括溢彩助老、公共衛生、當代藝術等板塊。公共衛生領域主要依托泰康公共衛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該基金于2020年成立,承諾投入不低于1億元。泰康通過該基金支持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學術交流等活動。另外,泰康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依托產業優勢,“萬企興萬村”,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另一方面,通過“溢彩千家”項目,提升養老機構的管理水平。
泰康保險從成立之初便高度重視公益事業。1996年,陳東升董事長在開業典禮致辭時說:“泰康人壽來源于社會,立志于全心全意報效社會。”“分享成功、奉獻社會”也被寫入泰康人日常誦讀的司訓。隨著泰康保險事業的發展、實力的增強,參與公益事業的能力更強,解決的問題也將更多更大,持續助力推動保險和公益領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