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怡寶”達395億,行業“老二”華潤飲料赴港搶灘二級市場
又一“賣水”大戶吹響了港股上市的號角。
4月22日,據港交所官網披露,純凈水品牌“怡寶”母公司華潤飲料(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潤飲料”)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securities、中銀國際、中信證券、瑞銀集團為其聯席保薦人。
據APP了解,華潤飲料的控股股東之一是華潤集團,該公司是一家總部位于香港的領先國有企業集團,核心業務包括大消費、綜合能源、城市建設運營、大健康、產業金融、科技及新興產業,于2023年位列《財富》世界五百強排名第74位。
歷經40年的發展,華潤飲料已成長為中國第二大包裝飲用水企業以及中國最大的飲用純凈水企業(按2023年零售額計),旗下的“怡寶”品牌飲用純凈水產品則于2023年的零售額達到395億元,是中國飲用純凈水市場的第一品牌。
作為行業第二大包裝飲用水企業,背后又背靠強大的控股股東,華潤飲料的基本面無需擔憂,但令人好奇的是,公司此行赴港上市的目的究竟如何?意在擴大產業規模,還是豐富業務版圖呢?
手握56個SKU,基本面“穩固”
以“怡寶”品牌為中樞,通過不斷豐富產品矩陣、拓展產品規格,目前華潤飲料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覆蓋外出、居家、商務、餐飲、運動等多種消費場景的龍頭即飲軟飲企業。
據招股書披露,目前華潤飲料主要擁有怡寶、至本清潤、蜜水系列、假日系列及佐味茶事等13個品牌的產品組合、共計56個SKU。于2023年,按零售額計,公司在中國即飲軟飲企業中排名第五。
在這其中,怡寶為該公司當之無愧的核心收入來源:2023年,華潤飲料售出逾146億瓶“怡寶”品牌水產品。從零售額來看,期內“怡寶”品牌飲用純凈水產品零售額達到395億元,在飲用純凈水市場的份額達32.7%。此外,“怡寶”品牌也是中國即飲軟飲市場中,零售額超過300億元的7個品牌之一。
“怡寶”扛起了收入大旗之外,近年來華潤飲料旗下的“至本清潤”菊花茶產品成長也較為迅速——2023年,“至本清潤”菊花茶產品零售額達到7.56億元。按零售額計,“至本清潤”在國內菊花茶飲料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38.5%。
當然,除了構建強大的業務版圖之外,華潤飲料也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銷售網絡。
于往績記錄期間,該公司與遍布全國的超過1,000家經銷商成功合作,累計覆蓋中國超過兩百萬個零售網點。根據灼識咨詢報告,于2023年,從區域分布來看,華潤飲料的包裝飲用水產品在中國6大省份(即廣東、湖南、四川、海南、廣西及湖北)的包裝飲用水市場中占有最高的市場份額。
在上述布局及龍頭效應的多重驅動下,華潤飲料的基本面無疑也顯現出了“穩健增長”的特點。
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實現收入113.4億元、113.4億元、135.15億元,逐年增長,年復合增長率為9.17%;實現毛利分別約為49.71億元、52.59億元、60.3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0.18%;實現凈利潤分別約為人民幣8.58億元、9.89億元、13.3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56%;
不僅如此,該公司的盈利水平近三年來也顯現出穩健的特點:2021年至2023年,毛利率分別約為43.84%、46.38%、44.66%;凈利率分別約為7.57%、8.72%、9.85%,尤以凈利、凈利率增速最為顯著。
基于上,不難看出,作為行業飲用包裝水龍頭之一,華潤飲料的“基本盤”頗為穩固。
搶灘市場,龍頭也需“招兵買馬”
不可否認,“賣水”是一條規模很大、需求很多的黃金賽道。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零售額計,2023年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規模為人民幣2,150億元,2018年至2023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1%,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人民幣3,143億元,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9%。
(數據來源:華潤飲料招股書)
不過,正如“水大魚多”的發展規律一樣,這條千億級的賽道也充滿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在風險提示中,華潤飲料亦坦言表示:“公司身處中國的即飲軟飲行業,現在并將持續保持高度競爭。公司面臨來自現有競爭對手及新行業進入者的激烈競爭。部分競爭對手已在多個品類建立了市場地位,并擁有更多的財務、研發、營銷及其他資源。公司亦與一些較小的品牌競爭,其可能更具創新性,能夠更好地將新產品推向市場,并更有效、更迅速地進入和服務利基市場。”
此外,再來看一則數據:根據灼識咨詢報告,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的集中度不斷提高,按零售額計,前五大企業的總市場份額由2021年的56.2%增至2023年的58.6%。行業集中度高,意味著行業成熟度越來越高,競爭格局亦越來越明顯。
簡而言之,在包裝飲用水賽道,華潤飲料不僅需要面對“行業老大”的規模壓制,也需面對“行業老三、老四們”的市場蠶食。
基于上述發展風險刺激,近年來華潤飲料一方面也開始開拓多元化戰略布局,另一方面也開始加速全國化擴張。
產品矩陣上:近年來,華潤飲料積極進行多元化戰略布局,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產品覆蓋范圍擴展至運動飲料、咖啡、乳味飲料、無糖茶、奶茶、果汁等品類。但從營收占比來看,公司的主營收入仍然依賴于“主業”包裝飲用水。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華潤飲料包裝飲用水產品的營收占比分別為95.4%、94.3%、92.1%,飲料產品營收占比不到一成。
全國化拓展上:近年來,華潤飲料也在加速推進建廠,試圖在華東、華南、西南進一步搶灘市場。根據招股書披露,目前華潤飲料有五家新建工廠和兩家擴建工廠,這些項目的最主要生產品類為包裝飲用水,并預計集中在今年投產。另外,華潤飲料表示,除以上項目,其計劃于2026年及2027年繼續擴大自有產能。
內生外延的驅動下,也就意味著公司將有大筆的現金流出——截至2023年末,華潤飲料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0.75億元,流動資產為61.33億元,流動負債為57.25億元,流動資產尚能覆蓋流動負債,短期償債壓力正在顯著增加。鑒于此,華潤飲料也不得不選擇赴港“補血”。
綜上可知,即便是行業龍頭,華潤飲料也不免存有一些成長煩惱。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馬太效應之下,華潤飲料恐怕依然能夠在行業中穩健“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