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布魯金斯學會唐睿思:全球化對半導體業至關重要,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仍在繼續合作
“在人工智能驅動的世界里,價值將流向數字化轉型、技術服務以及軟件。”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唐睿思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
唐睿思長期研究人工智能、半導體和高科技等領域,曾擔任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負責全球數字戰略服務及亞洲區半導體咨詢業務。此前,他還擔任英特爾中國區總經理,在科技領域深耕超過二十年。他也是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和商業咨詢公司IntegratedInsights的創始人。
在近期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話題上,唐睿思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處于世界領先的行列,未來前景廣闊,但仍需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創造價值的盈利模式:“中國的一大優勢在于,企業家和小企業總能創造巨大的影響。所以需要給他們更多發揮空間,讓他們能創造、推廣新的想法,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產生價值,實現規模化并創造利潤。”
談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唐睿思認為全球化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半導體可以說是人類制造的最具挑戰性的產品,就像是人類能力的頂峰,一個國家不可能在這個產業的所有方面都領先。”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伴隨著個人電子消費市場的不斷增長,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被列入我國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之一。根據“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將圍繞技術升級、特色工藝突破、產業發展和設備材料研發四方面重點發展。
對于半導體行業而言,需求在中長期將持續增長這一趨勢沒有改變。麥肯錫公司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
“在一個半導體工廠里,可能有55種或者60種不同的機器,200到300種不同的化學材料。在這些類別下,甚至還有更加細分的類別和板塊。得細分市場者得天下。”唐睿思進一步指出。“因此,中國企業不應關注全方位的競爭,否則只會落后于每個板塊各自的領頭羊,應專注在真正能夠取得成功的領域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的細分板塊和產品上。”
中國的科技創新應該著重提升哪些方面?中國科技企業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走向全球?未來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唐睿思談了自己的看法。
科技創新需要市場、技術和企業家的引領
《21世紀》:新質生產力近來在中國受到廣泛討論,其重點強調技術驅動的增長模式,也成為了國際上智庫與媒體關注的焦點。您如何理解這個概念?新質生產力將如何塑造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
唐睿思:如果從經濟學角度看,讓經濟增長有兩種方式:投入更多勞動力,投入更多資本,或是通過改進生產力讓勞動力和資本更加高效。要讓生產力更先進,勞動力和資本效率更高,技術就是秘訣之一。
中國在其增長模式上確實面臨挑戰,由于人口結構因素,勞動力將會減少。另外,由于債務、去杠桿以及全球資本問題,進入市場的生產資本越來越少。因此,確實需要一個新的增長模式。要給經濟注入新動能,中國確實需要一個新增長模式,而發展新技術是非常有效的。簡單來說,自動化可以取代對勞動力的需求,讓勞動生產率更高,一個工人能同時做五件事,不用親自動手只做一件事。在各種創新中,主要有三種由技術驅動的形式:第一是效率創新,也就是通過技術把同樣的事情做得更好;第二是制造創新,即精密復雜產品的制造,運用技術提高質量,使規格更精確,將軟硬件結合,從而提供更好的產品;第三是科學創新,即實質性突破,創造新事物,而通過創造新事物,就能夠建立新的產業,創造新就業、新領域,并吸引投資。中國在這些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尤其在效率型產業中表現最佳,這是中國真正領先的方面。
展望未來,有兩個方面的創新能夠助力中國發展。一是提高中國在效率型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從而推動中國企業在制造型產業中向價值鏈上游邁進,二是讓中國在傳統上由西方和日本主導的科學型新產業(300832)中獲得其應得的全球份額。而這些創新都需要市場、技術和企業家的引領。對于政府這樣的第三方決策制定者來說,決定哪些創新有用哪些沒用實在是太復雜了。要讓中國成為企業家和民營資本投資重要創新的最優之地,政府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后,在讓技術創新影響經濟發展上,中國和各國政府都面臨著挑戰。因為創新本身就是會帶來擾動的,創新會顯露問題并打破現狀,創新意味著我們做事的方式不同了。而每當現狀改變,安于現狀的企業、競爭者,以及既得利益者都會抗拒。所以,在穩定與讓創新打破現狀蓬勃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對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是一個大挑戰。
中國科技企業應引入國際頂尖人才
《21世紀》:您提到,中國科技企業的全球化方式需要有所改變。能否對此闡釋?您認為中國科技企業如何真正走向國際?
唐睿思:中國以前的全球化模式很有效。中國過去吸引大量全球資本投資其工廠和企業,尤其是新興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企業。而中國也擅長生產產品,出口世界。所以,以前中國全球化的很多模式都是有效的。
未來,國際化的規則要發生改變了。因為價值的流向不一樣了,在人工智能驅動的世界里,價值將流向數字化轉型、技術服務以及軟件。而在這些領域,中國還主要關注在硬件和實體上的領先地位。例如,美國軟件市場的規模仍在中國之上。因此,要實現全球化,中國企業需要在未來采取不同的運作方式,需采用新的商業模式,打造新的能力。
為什么中國企業需要全球化?很簡單,80%的技術、機會以及利潤都在海外,只把那20%最大化是無法獲勝的,中國企業必須在全球市場中競爭。但由于這個不同的運營方式是圍繞服務、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的,中國企業需要適應國際化的商業運作方式,引入國際文化和國際人才。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去,需要意識到人才是國際化的。考慮到地緣政治因素,如果想在歐洲、美國、印度這些大市場中發展業務,就需要在這些地方設立團隊,開展研發,需要投資這些外國市場,而不是單純運輸產品。這意味著中國企業需要改變其運營模式,改變其結構。中國企業里外籍高管的百分比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低,領導層以中國人為主。要更有效地在國際上競爭,中國企業就需要引入頂尖的領導型人才,董事會和行政人員需要更多元化,這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是個文化上的大轉變。
人工智能發展需用好優質數據
《21世紀》:近年來,人工智能也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從ChatGPT到近來推出的Sora,人工智能正蓬勃發展。您認為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中國處于哪一梯隊?中國企業如何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
唐睿思: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是值得贊嘆的。眾多企業家、大企業、科學家都在努力打造人工智能的生態系統。我記得在中國應用的大語言模型大概有275個,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有一些初創公司為這個領域的投資已籌集十多億美元。所有大公司都在加倍努力,將聊天機器人等產品推向市場。
此外,在核心研究層面,中國高校里有很多科學家在發展突破性的研究。放眼世界,這些研究也在最激動人心、最成功之列。中國在這方面發展成果眾多。
我認為,在利用人工智能的盈利模式上,中國其實面臨著和其他國家一樣的問題。目前的資金大多流向GPU(圖形處理器)、半導體、數據中心等方面的技術投入而沒有投資回報。由于軟件方面的短板,中國面臨著一個大挑戰:人工智能的價值創造主要通過銷售軟件,而中國以及中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從軟件中獲得經濟效益,如何從軟件中獲得持續性收入從而回報人工智能的投資?所以他們需要有一些產業結構的改變。
在某些方面,中國和其他國家都面臨著挑戰,云端的應用便是其一:尤其在中國,軟件作為服務的發展還不發達,很多云端過于彼此隔離,這意味著很難建立模型,小企業很難接觸到這些模型和技術,也就很難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應用。因此,一個成熟的、更可移植、不同云可以協作的云端環境是非常有幫助的。
最后,中國有大量優質數據,但很多數據都是相互隔離、獨立儲存的,企業家和民營企業無法獲取。有時數據傳輸的規則過于繁瑣和模糊,分享數據所需的政府審批太多。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只有法務資源多的大企業才能獲取這些數據,以此建構和訓練模型。但是,單靠大企業是解決不了人工智能模型問題的。中國的一大優勢在于,企業家和小企業總能創造巨大的影響,所以需要給他們更多發揮空間,讓他們能創造、推廣新的想法,實現規模化并創造利潤。中國也有很多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
顯然,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處于世界領先的行列,未來前景廣闊。
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合作仍在繼續
《21世紀》:在哪些領域中美可以求同存異,開展人工智能合作?
唐睿思:目前仍有很多美國半導體進入中國,被用于訓練、構建人工智能模型。同樣,也有很多中國科學家在美國研究,助力開發人工智能的新能力。在復雜的環境下,很多合作仍在繼續,很多業務仍在進行。
我最近調研了很多企業,當他們被問到什么是選擇技術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的最重要因素時(是產品性能和價格?還是地緣政治和供應商來自哪個國家?),他們無一例外選擇了產品性能和價格。所以,在這一點上,市場還是發揮著主導作用。
在某些方面的合作,我們還是可以在對國家安全影響最小的情況下,對人類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如疾病預防、流行病預測、新興的綠色科技、醫療技術、衛星與太空治理、宇宙探索等。我希望中美兩國能制定規則,使數據和科學成果可以共享,讓兩個國家都能分享其各自創造的成果。
全球化對半導體業至關重要
《21世紀》:根據麥肯錫分析,到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的優勢是什么?中國企業在芯片研發上應注重哪些方面?
唐睿思: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半導體企業,擁有強大的設計能力。他們在市場推出產品的速度快、成本低,非常擅長設計物美價廉的產品。由于中國有大量的終端客戶,他們與系統開發商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所以中國企業能夠迅速根據客戶的需求更新他們的產品。特別是在消費產品上,中國的制造業基礎非常強大。所以,在過去十年間,中國半導體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時,這個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一家企業不可能在行業的每個方面都處于領先位置。中國企業在化學制品、材料和半導體設備的全球市場份額不到3%,而這些部分都要用于芯片制造。雖然速度較慢,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正在增長。
首先,我們必須將半導體產業看作一系列的細分市場:在一個半導體工廠里,可能有55種或者60種不同的機器,200到300種不同的化學材料。在這些類別下,甚至還有更加細分的類別和板塊。所以,得細分市場者得天下。中國企業不應關注每個方面的競爭,否則只會落后于每個板塊的領頭羊。中國企業應專注在真正能夠取得成功的領域,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細分板塊和產品。這就是專注。
第二,耐心。現實就是,建立一個優秀的半導體企業,要花費10到15年,這沒有捷徑,從來沒有企業能在5年內就達到業內頂尖水平。這意味著政府的政策、資本、領導層和人才培養都需要有耐心。
第三,全球化是至關重要的。半導體可以說是人類制造的最具挑戰性的產品,就像是人類能力的頂峰,一個國家不可能在這個產業的所有方面都領先。中國半導體產業也需要國際供應商和國際伙伴的協作,現實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