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一號文件看鄉村振興新思路:學習“千萬工程”,廣東要用好“科技、改革”兩張牌
為推動實施“百千萬工程”指明了前進方向,也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經驗。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分為六個部分,共提出28條具體措施。文件明確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留意到,這是實施推進20多年的“千萬工程”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而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同樣提到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提高工作實效。
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智庫專家顧益康認為,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相關部署,釋放的信號在于,全面總結“千萬工程”成功經驗,深刻闡釋“千萬工程”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啟示,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使新時代的“千萬工程”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總引擎。
此外,文件擘畫了一幅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線圖”,包括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以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等舉措。
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首批專家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志才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為新時代新征程廣東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實施“百千萬工程”指明了前進方向,也提供了重要的啟示經驗。廣東將繼續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廣東力量。學習運營“千萬工程”
“千萬工程”即“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該工程全面實施20多年來,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面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不僅將“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寫入文件標題,還在文件中強調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
顧益康認為,浙江“千萬工程”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成功范例,對浙江三農發展乃至中國三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蘊含的理念方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旺盛實踐活力,已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領。
事實上,“千萬工程”作為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經驗探索,廣東在推進“百千萬工程”時也正在學習借鑒。
吳志才表示,廣東和浙江兩省的省情不同,廣東整體經濟發達,但仍面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最大短板。因此,廣東推進“百千萬工程”發展布局,重在學習運營“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并對標浙江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以找到廣東學習的“坐標”,將短板充分鍛造為潛力板。
“學習運營‘千萬工程’,首先就要破解浙江發展至今的基因‘密碼’。”吳志才表示,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點多面廣線長,涉及內容方方面面,需要樹立“全域”發展思維,打破傳統的小規模行政邊界,將縣域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整體,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從村、鎮、示范帶、縣四個空間尺度打造全域性空間,并發展城鄉等值化、差異化融合發展的功能系統,共同筑就縣域層面全面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對此,廣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將“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在過去的一年,廣東選取22個縣(市、區)、110個鎮、1062個村(社區)作為首批典型,更好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加快把短板變為潛力板。
值得一提的是,文件還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明確為重點。吳志才表示,此次文件將“三個提升”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也將成為廣東推動“百千萬工程”的總抓手。
在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方面,文件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在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方面,文件提出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等舉措。在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方面,文件提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等舉措。
對此,廣東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形成以縣域為中心的區域要素集聚、產業鏈協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2023年廣東共有112個鎮入選全國千強鎮,新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5個、示范村49個;在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方面,廣東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強縣富民產業,2023年新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并集聚預制菜相關企業超過6000家,成為全國預制菜產業發展的先導區之一。
吳志才表示,在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方面,廣東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預制菜和海洋牧場為抓手,推動農產品生產和粗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在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方面,廣東要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整合盤活農業零散閑置土地,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用地。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多次被強調,本次文件同樣提出要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值得一提的是,文件關于保障糧食安全有一些較新穎的提法,比如“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深化多渠道產銷協作”“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等。
吳志才表示,糧食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廣東要著眼于糧食安全戰略,通過科技和改革賦能,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貢獻廣東力量。
“廣東要樹立‘大食物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堅持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并依托‘山江海’大生態格局,重點向海洋、森林、江河進行拓展。”吳志才表示。
對此,廣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確保糧食供應鏈安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過去一年,廣東啟動實施“田長制”,建成高標準農田169.8萬畝,墾造水田5.31萬畝,有序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同時全力推進3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新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40個、總投資超120億元,2023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占比達14%、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
事實上,糧食供應、農業發展的源頭離不開種業。作為農業“芯片”,種業科技同樣在文件中被頻頻提及。文件明確提出“兩個強化”,即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并指出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要求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
近年來,廣東通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粵強種芯”行動,種業振興工作初見成效。目前,廣東已培育農作物持證種子企業290家,其中全國種子銷售收入前十強企業1家,全省每年進口蔬菜種子占全國70%以上。10家(次)畜禽企業、12家(次)水產企業入選國家種業企業陣型,數量分居全國第一、第二位。
甘薯脫毒種苗技術正是廣東農業在種業源頭上提產增質的生動寫照。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義伶表示,脫毒種苗是目前解決甘薯退化及病毒的最佳途徑,使用合格的脫毒種薯,增產幅度可達20%-50%,且甘薯脫毒種苗產業價值高、市場需求大,具有很高的現實需求。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廣東要用好兩張牌,一張是‘科技’牌賦能農業產業升級,另一張是‘改革’牌夯實鄉村發展基礎。”吳志才認為,用好“科技”牌,廣東需要探索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新興農業產業,推動生產型農業向科技型農業和服務型農業延伸,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用好“改革”牌,廣東要鼓勵以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引導和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