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今日,金融監管總局網站發布消息,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今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組織開展“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累計開展線上線下教育宣傳活動94萬余場,共觸及金融消費者近48億人次,營造了“學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的社會氛圍,取得良好效果。
其中,今年9月“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中,金融監管總局首次聯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國家網信辦,統籌金融全行業,以“匯聚金融力量、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宣傳,大力弘揚金融正能量,共同營造公平公正、誠信有序的金融環境。活動呈現以下特點:
統籌全行業,形成有聲勢、有特色、有亮點的教育宣傳格局。從內容看,既有普及金融知識、弘揚誠信文化的傳統報刊、電視作品,又有揭示金融消費風險、倡導理性投資的新媒體宣傳,內容豐富多彩,貼近消費者日常生活。如,北京、深圳等聚焦消費者金融服務需求,組織編寫系列讀本、風險提示手冊;福建、廣東等將金融知識與地方文化藝術相結合,創作消保戲曲、趣味視頻;上海、青島等創新制作原創歌曲、宣傳片,展示金融業踐行社會責任、強化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從形式看,既有視頻節目、公開課程、知識競答、公益宣傳片等教育產品,又有面向“一老一少一新”等的差異化金融知識普及,進一步擴大金融消費者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如,遼寧、海南等通過“反詐趣營地”“游園會”等方式開展教育宣傳互動;浙江、寧波等組織成立金融志愿者服務隊,面向亞運健兒、國內外來賓展示金融風采;四川、甘肅等在地標性建筑投放公益宣傳片、設置展位、組織宣講;貴州、云南等采用“民族特色宣傳+沉浸互動+入戶宣講”模式,將金融知識送進少數民族地區。
聚焦辦實事,金融行業為民、惠民、利民實踐成效顯著。各地將教育宣傳與為民辦實事相結合,既推出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又辦理了群眾可知可感的“關鍵小事”。如,河北、天津等支持自然災后重建,開通保險理賠綠色通道;江蘇、湖南等針對新市民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設計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山西、廈門等暢通已故存款人小額存款提取通道、開展“沉睡保單尋親”活動;大連、江西等推動利率優惠、財政貼息、政策性擔保、保費補貼等影響力大、涉及面廣的金融惠民措施直達小微企業;內蒙古、西藏等利用“三農”服務點和駐村工作站,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金融幫扶力度。
從行業看,各類型金融機構立足行業定位,下沉服務重心,堅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積極助企惠民。銀行業持續強化便民服務及金融支持舉措,如深化減費讓利,推出數字化產品,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保險業積極發揮保險保障作用,如做好受災地區損失查勘、理賠給付等服務,為未納入國家工傷保險制度保障范圍的人員提供職業傷害保險保障等。證券期貨業督促公募基金行業讓利投資者,如存量公募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統一執行不超過1.2%、0.2%的上限標準,開展注冊首批20只浮動管理費率試點產品。
突出新作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工作時代性、全局性、普惠性更加明顯。從覆蓋消費者人群看,各地首次集中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五進入”教育宣傳活動。金融機構既深入農村邊遠地區,上海島、下田壟、進牧區,又走進科技園、工業園、商圈等,將金融教育向人口密集的社區、企業、校園延伸,累計開展教育宣傳活動21.1萬余次。如,重慶、山東等開展“送金融知識進校園”示范建設,推動金融教育融入課堂;河南、陜西等利用文旅資源,讓金融知識入駐景區、廣場等多類區域;黑龍江、吉林等聚焦老工業基地職工、留守老年種植戶、專業運動員等開展流動宣傳;青海、新疆等成立“馬背”“金石榴”金融宣講團,增強對農牧區的金融教育覆蓋。
從服務行業發展看,各機構在金融教育宣傳和為民服務中,開展了一些創新性、探索性嘗試。如,通過上線智能平臺、AI模型標簽體系,提升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將反詐宣傳和知識普及與助力鄉村振興、服務新市民相結合,確保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完善適老助老服務體系,為老年群體資金保值增值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運用數字化技術,通過消保數字化展廳、理賠直付模式等促進金融服務質效提升,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金融監管總局將進一步發揮金融教育預防性保護作用,始終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監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力用情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當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堅定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