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新品為智能手機劃句號,手機廠商布局大模型時代
記者駱軼琪廣州報道
經過開年預熱之后,魅族終于向外界開始闡釋其對大模型時代手機行業發展的理解。
不同于此前多是星紀魅族CEO沈子瑜現場演講,這次,魅族邀請到兩位元老:原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Flyme事業部總裁楊顏介紹對大模型時代魅族的思考和布局,原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CMO李楠介紹魅族新品21PRO。
李楠將這款產品定義為,智能手機時代的句號,AI時代的開始。楊顏則指出,魅族作為設備廠商、系統廠商,在思考如何具備系統級應用AI能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
回顧智能機時代的開端,蘋果在徹底取消物理按鍵,推出屏幕交互方案后,打開了手機行業新發展時代的大門。
這一輪迭代,交互同樣是重要著手點。根據多家手機廠商的表態,從手勢觸控到語音操控,省去繁瑣的用戶觸達各類APP過程直達結果是目前普遍的認知方向之一。
但這背后涉及到手機廠商如何通過系統調用軟件、與軟件廠商如何協同等過程,需要產業鏈之間達成緊密共識,同時利益共享。
從目前手機廠商的分享來看,“所有功能/業務都可以用大模型重新做一遍”基本是一種共識,但背后該如何構建能力、如何逐步推出相應功能,不同廠商可能有差異化思考。
下一代OS
根據楊顏介紹,如今魅族Flyme10.5版本依托于大模型能力,上線了一批AI功能,比如可以進行問答、輔助寫作、文生圖的語音助手能力,也能夠進行圖片擴展、消除背景雜物等。
由此來看,這是當前主流手機廠商應用大模型的主要場景,并沒有特殊差別。
楊顏表示,當前行業交的“AI大模型作業”,其產品設計方式多類似面向上一代系統上打AI補丁。魅族要跟進的,是具備系統級應用AI能力。
主要涉及幾個設計原則:專注系統廠商(主要指手機廠商)才能做的事,做系統級的智能中心,不是為業務賦能而是作為設計哲學和技術基石。
“傳統的架構,是用戶對手機提出要求,用戶自己把這些要求翻譯成業務邏輯,然后用戶手動執行業務功能。但在未來的AIOS中,用戶只需要用自然語言向系統表達意圖,后面的流程都交給AI執行。”楊顏將基于大模型的OS系統運行邏輯進行了舉例拆解。
這其實是目前行業的一種共識。在近期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024)期間,德國電信旗下公司T-Mobile展示了一款無APP的AI概念手機。用戶只需要在對話框中輸入需求,如訂購機票、生成某主題圖片等,即可快速得到最終結果,而不需要反復去不同APP調用具體服務。
當然根據T-Mobile介紹,并不是強制取消APP,如果用戶需要,也可以根據用戶偏好進行APP相關設計。
李楠則介紹,面向下一個AI大模型時代,魅族的做法是:面向全球所有LLM(大語言模型)團隊,提供系統權限、提供FlymeAPI(接口)文檔、允許LLM向用戶請求數據、開放SoC邊緣AIAPI。
“1000億做不好芯片,1000億也不一定能做好LLM。”他續稱,因此魅族恪守的能力邊界是只做好硬件,AI讓更年輕、更擅長的團隊來。魅族甚至宣布“百萬懸賞”,歡迎月活最高的新LLM應用來開展合作,且魅族要跟所有大模型團隊合作,“已經跟巨頭在談”,李楠透露,魅族要做AI時代的樹莓派。
如何部署
對于下一代AIOS,楊顏提出了四個方向:AI隨身秘書、任務機器人、AI記憶管家、AI小程序。
具體來說,隨身秘書與目前其他手機廠商提出的方向頗為一致,即在文本方面輔助輸入,用戶不再需要通過鍵盤一個個打字,而是手機可以根據用戶日常說話習慣,生成自動消息回復,且該消息可以調整風格,這同樣可以被用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的文字設計時。通話也能進行輔助,比如代接電話、代打電話、生成通話紀要。
任務機器人是可以理解人類的意圖,然后自主模擬用戶在手機、系統、應用的所有操作行為。這將是手機的自動駕駛。其核心是讓AI進行跨應用聯動。
AI小程序商店計劃,被定義為AI時代的AppStore,后續將慢慢揭曉。“安卓時代需要安卓提供的API,大模型時代小程序需要提供系統接口。”他指出。
綜合來看,魅族提出的未來AIOS暢想,與其他國內頭部手機廠商提出的方向基本一致,即交互模式、系統設計邏輯、相關算法的調用等將改變。
更重要可能涉及核心底層:大模型誰來搭建、操作系統如何迭代、底層算力誰來支持。
這里不同廠商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化。比如根據李楠的描述,魅族自己不做大模型,選擇合作模式;榮耀近期強調要“打造平臺級AI和用AI重構操作系統”,但并不考慮自建數據中心;OPPO提煉的關鍵詞是“自主訓練”大模型,并在東莞自建數據中心。
在這其中,系統如何重新設計可能是當前重點,也即大模型時代的OS到底該走向何方,可能是未來長期需要關注的方向。榮耀CEO趙明就反復強調,“榮耀AI戰略最大的不同,是平臺級AI為操作系統級別”。
而諸多廠商提到的跨應用調度能力,榮耀采用的是“中間件”方案,實現未來在PC、平板、手機、手表間跨系統協同。這與OPPO目前推出的潘塔納爾系統看起來類似,潘塔納爾的定義也是一個架設在不同操作系統之間的“中間件”,其此前推出的商用手機就提到,首次打破安卓系統與蘋果、Windows的生態次元壁。
從當前呈現看,面向大模型時代的手機該如何重新設計,手機廠商還沒有特別明確的分階段演進路線圖。OPPO即便前不久剛發布AI手機白皮書,公司高管也坦言這只是對1.0階段的構想。
本質上這也與大模型本身仍在持續迭代有關聯。而大模型之所以能夠開啟下一個手機時代的閘門,是因為大模型已經具備“自主學習”并“涌現”生成信息的能力,這讓搭載原生AI大模型的手機,未來在用戶生活中的角色打開了更多想象空間。
另一方面,業界尤為關注的是,在智能機初始時代,蘋果推出屏幕交互是一方面,但“憤怒的小鳥”游戲成為殺手級應用是另一個驅動因素,彼時消費者真正感受到“必須”換機才能夠享受新型手機的不同。
因此,基于原生大模型的手機,其殺手級應用到底在哪里,是直接決定大模型何時實際上成為換機動力的背景。
正如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RanjitAtwal所說,“雖然智能手機正通過攝像頭和語音集成所帶來的功能升級推動當前體驗的發展,但這些功能都在用戶的期待之中,而非突破性的新功能。用戶對智能手機上的生成式AI功能也抱有同樣的期待。在沒有任何突破性應用的情況下,用戶不太可能為生成式AI智能手機支付額外的費用。”
至于未來大模型手機的競爭態勢將走向何方、行業格局是否與此前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時期一樣出現劇烈變化,就要看手機廠商重新設計自家系統的決心、訓練自家大模型算法的能力、對外生態聚合的誠意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