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性長護險前景廣闊方興未艾
“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和商業長期護理保險,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工作,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與健康、養老照護等服務銜接。”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1號文件《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被特別提出。
長護險,被稱為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項社會保險之外的“第六險”,旨在為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以減輕失能人員家庭護理費用負擔。
自2016年試點以來,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長護險試點已擴至全國49個城市,多地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運行模式。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局最新數據,目前我國長護險制度參保人數超1.76億人,累計超過225萬失能人員享受待遇,年人均減負約1.4萬元。
我國的長護險制度采取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模式。隨著長護險試點的逐漸深入,人們愈發意識到,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失能人群及相關家庭對照護及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強。北京大學一項人口學研究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失能老人規模將超過7700萬人。另有研究報告顯示,到2050年,老年人長期照護費用將增長3.42倍,達到4380億元。因此,在將長護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的同時,大力發展商業長護險,成為越來越迫切的社會需求。
聚焦長護險,其實就是將銀發一族的養老思維從“活著”轉變為“活好”。圍繞長護險的社會大討論也從早先的“有沒有”向如今的“好不好”轉變。現在,人們普遍關心:長護險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籌資的壓力如何解決?長期護理保險產品能否迅速滿足填補市場需求?
商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長護險正是解答這些問題的一把“關鍵鑰匙”。長期來看,長護險制度面臨籌資不足和過度依賴醫保基金的問題,對其可持續發展不利。鑒于這一痛點,專家們強烈建議,在社會長護險的基礎上,應大力發展商業性長護險,彌補財政支持力度的不足,加快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險體系建設。
盡管我國商業護理保險產品早在2005年就開始推廣,遠遠早于國家層面2016年啟動的社會長護險試點,然而,目前商業長護險市場仍較小,僅占健康險市場1.5%左右。并且,絕大多數產品僅提供護理金給付責任,未能提供足夠符合失能人群需求的護理服務。
那么,商業長護險如何在銀發經濟中“乘風破浪”?
保險公司應在人壽保險轉換成長護險業務中抓住業務契機。在我國,普通壽險業務的存量規模非常龐大,這也表明轉換業務在我國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有業內人士粗略估計,這一規模可能達到8萬億元左右。將現有的壽險業務轉變為長護險,不僅可以滿足銀發一族不斷增長的長期護理需求,也可為保險公司帶來了新的收入來源和業務增長點。
保險公司應不斷推進商業長護險產品的開發和升級。當前,商業長護險產品形態較為簡單,在定價、核保、理賠和風控方面能力仍顯薄弱,多數產品也缺乏配套服務。保險機構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互聯網渠道,推動保障產品與護理康養服務產業的融合發展,逐步拓展護理保障上下游產業鏈,開發出更多群眾認可、價格可接受、配套服務權益的相關產品。
保險公司還應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組建護理服務隊伍、選擇優質的護理服務供應商,建立以老年人健康為核心的服務體系,將長護險的待遇支付方式從現金補償向直接提供服務的方式轉變,為參保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服務,滿足客戶在長期護理保障方面的差異化需求。(孫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