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車科技CEO張磊:車險的未來一定是“數字化+智能化”
新能源車險即將迎來落地兩周年。
當下的市場寫照,是車主喊貴、保險公司喊虧、造車“新勢力”紛紛下場。消費者吐槽“省下的油錢都交了保費”;保險公司囿于新能源車的高出險率、高賠付率,實質上面臨比較大的承保虧損壓力,干的是“賠本買賣”;新能源車企入局,急于搶占經營環節,構建車主生態圈閉環,成為傳統保險公司的競合伙伴。
毫無疑問,新能源車險要面臨一段漫長的磨合期、成熟期,才能在出險率高、賠付率高、保費高的“三高”問題中達成平衡。這個過程,勢必包含著新能源車險生態圈中各相關方的不懈探索與積極創新。各方所思所動,將協力破解困局。
新能源車險哪些環節可以實現降本增效?新能源車險的產品形態又會發生什么變化?車險行業未來是否還會有巨大的變革?帶著這些問題,藍鯨財經記者專訪到車車科技(NASDAQ:CCG)創始人、CEO張磊,以期為行業提供一些解題思路。
2014年,張磊創辦車車科技,拿到第一筆天使投資,想要做成“互聯網車險交易平臺”。從早期的B2C到現在的B2B2C開放模式,張磊直言有過折騰,有過試錯,但也探明了方向——打造保險數字化服務平臺,致力于技術重塑保險產業價值鏈。不到十年,2023年9月,車車科技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登陸資本市場。
在與記者談及上市話題時,技術派出身但又對資本市場頗有見解的張磊爽朗一笑,“像每個創業故事一樣,我們熬過了一段痛苦的時期。上市對車車來說,是另一個起點,是新的開始。我們不會看得太重,搞好業務才是核心。”
新能源汽車保險平臺是車車科技業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一端連接保險公司,一端連接車企,站在新能源車險生態圈的中心點,張磊向記者分享了他基于長期視角下對市場的觀察和思考,拆解新能源車險迷局。
張磊認為,在智能汽車時代,數據的價值將會被最大程度的應用,保險公司能夠從產品、渠道、理賠三個環節實現降本增效,解決橫亙在前的難題。新能源車企不論是入股保險公司還是收購保險中介機構,核心目標都不在于“保險”,而是在于“用戶”,即為了實現用戶服務閉環,保險只是手段。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普遍推廣和使用,將撬動車險行業的巨大變革,車險的產品屬性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成本結構、風險特征、定價因子導致新能源車險“三高”
藍鯨財經:從我們對行業的觀察和消費者反饋來看,新能源車險市場上存在“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現象,部分消費者覺得保費比較貴,而保險公司又面臨較大的承保虧損壓力,為什么新能源車的出險率、賠付率更高?現在市場的承保情況如何?
張磊:新能源車的賠付率高、出險率高、賠款金額高這“三高”,導致整體成本率較高,這的確是當下的情況。2022年新能源汽車保險創新研討會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COR)普遍在110%以上。
首先是成本結構的變化,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新能源汽車使用的是原廠配件和高度集成模塊,核心動力系統由電池、電機和電控(俗稱“三電系統”)組成,占整車成本的50%,其中電池又占三電系統成本的76%。三電系統一旦受損,普遍是需要整體更換而無法維修,維修成本較高,可修復性非常差,拉動賠付率上升,這與傳統燃油車“壞哪修(換)哪”是不同的。另外,有些車企在新能源車的設計上未充分考慮到事故因素,比如將雷達安裝在保險杠、葉子板等容易受損的區域,即使發生輕微碰撞,雷達也因受損需要更換,導致維修成本極高,這跟設計經驗也有關系。
二是風險特征的改變。營運性質的新能源車遠超過自用家用型新能源車,以網約車為代表的營運性質的新能源車行駛里程和使用頻次都非常高,從而提高了出險率和賠付率。新能源網約車出險率要高于普通燃油車將近1倍。
三是定價不精準。新能源車的駕駛數據和條款積累相對較短,導致定價策略存在差異和誤區,難以準確估計風險,導致新能源車險保費遠高于傳統車險保費。疊加新能源車整體出險率、案均賠款均高于傳統燃油車,推高賠付成本。
承保方面,財險“老三家”經營底蘊厚、規模優勢大,但部分中小財險公司十分謹慎,受限于風控能力,僅在費用充足時提供承保,一旦虧損就會出現核保苛刻等現象,承保意愿不強,或是給出比較審慎的高保費定價。
產品、渠道、理賠三個環節可實現降本增效
藍鯨財經:新能源車顛覆了保險公司傳統車險的產品邏輯。從趨勢來看,新能源車險發展是可觀的,成本是有一定壓力的,保險公司在哪些環節可以較好實現降本增效?目前行業機構有哪些優化措施或者可以朝哪些方向創新?
張磊:沿用傳統車險產品理念已經不適用新能源汽車。在智能汽車時代,數據的價值將會被最大程度的利用,我認為,保險公司能夠從產品、渠道、理賠三個環節實現比較好的降本增效。
在產品端,車主的駕駛行為、行駛里程、用車時長都將成為車險定價的重要依據,進而給車主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另外基于傳感器數據及人工智能算法解析,智能汽車能夠有效干預危險駕駛行為,從而降低事故發生率,控制車險賠付率。不久的將來,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車輛中集成的無線連接功能自動實時評估車主駕駛情況,從而計算保費。
在渠道方面上,新能源車企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營銷策略,直達用戶需求,用戶可以通過車企App進行自主投保,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渠道費用。
在理賠階段,行車過程數據能夠輔助保險公司遠程認責定損并推薦修理廠,從而提升保后服務效率。
目前,保險機構主要從產品、服務和賦能三大方向切入創新。在產品方面,針對新能源汽車,可以推出電池壽命保險、自動駕駛責任險、網絡安全保險、鑰匙丟失保險等等;在服務方面,保險機構應與新能源車企合作從而形成“小閉環”,因為新能源車企對客戶的觸達更直接、粘性更強,保險公司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把車險產品嵌入整個新能源車售后服務體系,讓客戶在用車、充電、修車、報案、理賠等環節形成閉環式體驗;在賦能方面,保險科技公司運用本身的技術能力和渠道能力,打通保險公司與車企合作壁壘,賦能車企建立全流程車險服務體系,以線上服務為車企打造新車新保、一鍵續保、智能理賠等保險服務。
預計2025年新能源車險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
藍鯨財經:長期來看,新能源車險的保費趨勢會有怎樣的變化?新能源車險的市場空間如何?
張磊:市場會調節,肯定會在不同風險等級的消費者中實現平衡,保費有升有降。長期來看新能源車的維修成本肯定會降下來,賠付率將得到改善,保險公司的定價也會更合理化。
我們預計未來賠付率改善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隨著新能源車險滲透率的提升,保險公司的定價數據積累不斷提升,因駕駛習慣導致的出險頻率較高現象將逐步得到緩解。車主對新能源車的屬性掌握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習慣改善帶來正循環,基于首年高保費,消費者會自發謹慎駕駛,不需要太多外部干預手段。
二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三電”技術不斷升級,未來平均售價將呈現下降趨勢,后期維修技術的提升,電池可能不用整體更換,只更換電池組。新能源車的維修定價標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新能源車維修人員缺口的補足,也會進一步降低維修成本。
三是新能源汽車革命開啟智能保險新時代,車機聯網下數據收集積累快速,助力險企提升風險識別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反欺詐抓手。
車險的未來一定是由“投保+理賠”的數字化與智能定價構成。我們預計智能投保和理賠閉環生態保費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2024年新能源車險市場能夠達到800億元,2025年達到1500億元。這意味著,在8000億元車險市場中,到2025年底,至少接近有四分之一的份額將由新能源車險貢獻。德勤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根據數據分析合理預估,到2030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3萬億元,占車險總保費的三分之一。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保險公司在賠付率高的狀態下,仍然積極入局新能源車險市場。
造車“新勢力”入局,意在做大車主生態圈“蛋糕”
藍鯨財經:您怎么看待造車“新勢力”入局?這是否會改變新能源車險領域原有的模式,給傳統保險公司帶來挑戰,車企會是保險行業“鯰魚”嗎?
張磊:在我看來,新能源車企不論是通過持股保險公司還是收購保險中介機構,最核心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賺取傭金,而是為了實現用戶服務閉環,做大車主生態圈“蛋糕”。新能源車企也會是保險公司很好的競合伙伴。但從長遠看,主機廠商對于渠道和產品的話語權有望加大。
車險是一個規模業務,不達到百億規模,無法降低邊際成本;從銷售量和傭金比來看,10個億元的保費規模,渠道傭金也僅有5000萬元左右,這些并不是車企主要盈利來源。
另外,保險經營較為專業化,新能源車企在保險產品精算、風險管控能力、系統匹配能力上,還遠遠沒有能夠達到獨立經營車險業務的要求。
傳統燃油車可以通過定期保養、維修與車主互動,但新能源車的保養頻次不高,小剮小蹭的維修頻次也相對低。因此,車企希望通過保險這一超級入口實現與車主的交互,成為建立長期互動關系的重要抓手。
從用戶服務角度看,新能源車企迫切需要一鍵投保、一鍵續保和一鍵報案等數字化功能,并將這些功能嵌入到車企的應用程序APP和車載屏幕中。通過整合,車企可以直達用戶需求,從消費者新車落地后的首個動作——購買車險,就實現與車主的直連,將車險嵌入整個新能源車售后服務體系,讓客戶在用車、充電、修車、報案、理賠等環節形成閉環式體驗。以此,也增加了用戶粘度。這也是車車科技正在給市場提供的服務。
智能駕駛模式會給車險行業帶來巨大變革
藍鯨財經:您怎么看車險(包括新能源車險)未來的演變?車險行業還會有怎樣的變革?
張磊:可以拆分來看。首先,車險的銷售場景會嵌入在車企“App+車載屏幕”實現,類似于手機購物。這意味著不再需要保險中介機構或傳統電銷的方式來達成保單交易,車主可以自行完成首次投保和后期續保。
第二,車險銷售中的返點現象將不復存在,由車生活服務取代。
第三,車險的理賠模式是“智能數據交互+三方平臺”之間交互。比如,發生事故后,車企可以將經緯度、時間和影像資料等信息整合成一個服務包,提供給保險公司的理賠中心。保險公司能夠獲得第一手的現場信息,從而提高安全性和反欺詐能力。同時,保險公司還能與車企共享數據,提供車主有關車輛維修和定損進度的信息。
第四,車險的定價是“實時駕駛行為+汽車軟件技術”的可信度。像特斯拉一樣,未來有可能使用實時駕駛數據來制定保險價格,安全駕駛分數(SafetyScore)將成為定價的依據。這將極大推動智能網聯汽車保險的發展。此外,汽車軟件技術產生的第一手數據,即固定證據,其可信度遠高于查勘員,也會改變汽車保險的理賠方式。
另外,我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下一步,80%左右的新能源車都會配置智能輔助駕駛,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智能輔助駕駛責任險,車險的屬性也會隨之改變,由車險變為責任險,投保人也由車主變更為車企。
舉個簡單的例子,到那時,消費者可能只需要為交強險以及一些自選的商車附加險付費,當他(她)上路選擇開啟智能駕駛模式后,這期間的風險都由車企投保的智能輔助駕駛責任險為之買單,保費可能從現在的8000元降到2000元。
智能駕駛模式啟用后,賠付率會大幅度降低,導致車險行業巨大的變革。行業也關注到這一動態,在進行前期探索,也希望監管能夠通過“沙盒機制”等在創新上給予一些支持。(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