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將不斷提升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保險業高水平開放是實現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方面。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也是我國保險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接下來,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提升。
拓展開放廣度外資險企爭相涌入市場
近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在2023金融街論壇上表示,近年來,我國進一步推出50多項開放舉措,全面取消銀行保險領域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外資準入數量型門檻,持續拓展金融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目前,30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華設有分支機構,全球最大的40家保險公司近半數進入了中國市場。
郭金龍在評價保險業開放水平時表示,2018年以來,我國保險業加快對外開放進程,取得顯著成績。在監管部門出臺穩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大幅降低外資準入門檻等一系列對外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外資險企通過收購股權、增資、成立分公司等方式不斷加快布局步伐。截至2022年末,境外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68家外資保險機構和79家代表處,外資保險機構總資產達2.26萬億元。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保險業對外開放在保持穩健步伐的同時,實現突破性進展。
11月8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布了《關于寶馬(中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經營保險經紀業務的批復》《關于安顧方勝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經營保險經紀業務的批復》,批準兩家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保險經紀業務。這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成立后首次批復保險經紀牌照,也是時隔5年保險中介牌照審批再開閘。
李云澤在談到批準在京設立寶馬(中國)、安顧方勝兩家外資保險經紀公司時表示,“下一步,將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北京金融改革發展先行先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體系。”
今年8月,德國安顧集團在華合資公司德華安顧人壽股權變更申請獲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山東監管局正式批準。股權變更完成后,德國安顧集團及其權屬企業在德華安顧人壽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65%,成為控股股東。
安顧中國首席執行官、德華安顧人壽副董事長思勇明表示,“中國保險市場充滿發展機遇,其在安顧集團全球業務中占據戰略重心地位。安顧將繼續攜手合作伙伴,通過強化保險全價值鏈、構建差異化能力,并充分發揮安顧在華企業的協同效應,推動安顧在華業務的長足發展。”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加強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穩妥推進對外開放工作部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行政許可與監管制度有效銜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修訂發布了《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業內人士認為,作為非銀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進程將不斷深入,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滲透度和覆蓋面。
增加開放深度保險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不僅意味著廣度的拓展,同時也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提高保險服務質量。
共建“一帶一路”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今年恰逢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我國保險業不斷提升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滲透深度,為中國海外利益風險保障提供中國解決方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發布的《2022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保險業2022年為共建“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提供風險保障超過6萬億元。
出口信用保險是國際通行的、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專業金融服務。從全球實踐看,具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是各國推進對外戰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國于1988年開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2001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昌盛表示,中國信保堅守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有力貫徹穩外貿政策,繼續擴大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進企業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交流與合作,有效承擔并化解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商業風險和政治風險。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信保實現承保金額超過6800億美元,出口滲透率23.3%,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支付賠款15.4億美元,增長47.5%,較好發揮了逆周期調節作用。支持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口和投資超過1700億美元,有效促進了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
中國信保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為公司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出口信用保險發展之路、全面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信保要緊緊圍繞外貿新業態和服務貿易,加大業務創新力度,積極支持“新三樣”出口。
中再產險副總經理、中國“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秘書長王忠曜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一帶一路”再保險共同體作為國內唯一專門從事“一帶一路”風險管理的行業平臺,通過制度化安排和商業化模式,聚焦海外風險管理亟需但國內技術相對薄弱的特殊風險領域。截至2023年6月末,累計承保“一帶一路”項目74個,保障境外總資產570億元。
強化金融競爭力上海再保險“國際版”提速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特別提到,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僅要有競爭力、影響力,還要有抗擊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再保險布局成為其中關鍵一環。
近年來,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今年6月8日,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上海再保險“國際板”正式啟動,并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實施細則》,明確在上海開設面向全球的再保險分入業務交易市場,這標志著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其中提到,支持保險集團、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再保險法人機構、分支機構。鼓勵大型企業在上海設立自保公司。鼓勵境內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再保險運營中心專營再保險業務。
8月14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批復信息顯示,同意平安產險、中華聯合財險、安盛天平、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中國)、國任財險、陽光財險和紫金財險7家保險公司設立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并準予開業。
業內人士認為,7家中外資險企在臨港新片區設立上海再保險運營中心,一方面,將吸引更多的再保險業務流入中國,推動國內再保險市場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入國際先進的再保險理論、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國內再保險業務的專業水平。
11月6日,安盛天平在進博會上舉辦再保險“國際板”首單國際分入合約簽署儀式,成為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在跨境金融服務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這意味著,我國再保險市場進一步向“雙向開放”轉型升級。“此次再保險‘國際板’首單國際分入合約簽署儀式具有雙重意義,交易雙方均在再保險‘國際板’登記注冊,并通過再保險交易中心國際再保險業務平臺完成交易;而首單業務也是對國家倡導的‘港車北上’政策的積極響應,體現了安盛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貢獻保險力量。”安盛天平首席執行官左偉豪表示。
在郭金龍看來,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在上海開設面向全球的再保險“國際板”,并對再保險中心建設路徑和配套支持進行固化明確,有助于提高再保險產品供給與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際一流再保險中心建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上海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未來仍需在服務實體經濟、提高國際化水平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據記者了解,我國已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但不容忽視的是,2022年我國分出至境外保費規模約1120億元,境外分入保費規模約283億元,再保險逆差近4倍。這說明我國再保險業仍需與全球再保險市場進一步深入雙向融合。
找準發力點“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
業內人士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伴隨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在加速對外開放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外資險企進入中國市場,與我國險企同臺競技,其資本、人才、理念、技術勢必會給國內保險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帶來可供借鑒的經驗。
根據《中國保險發展報告2023》,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總體呈現較為穩定均衡的特征。其中,外資中小壽險公司的盈利表現優于中資保險公司,且穩定持續。具體來看,很多外資險企經營有以下特點:保費收入構成以健康險等保障型業務為主,繳費方式以期繳業務為主,經代、個代、銀保、團險、創新業務(含直銷、網銷)渠道全面發展,投資策略安全穩健,重視成本控制。在保險回歸保障、注重長期價值的產品管理方面,外資保險公司的經驗理念值得學習借鑒。
對于如何進一步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國際合作與外資機構監管工作相關負責人盧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將繼續推進銀行業保險業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銀行保險機構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和開放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二是進一步探索對外資機構的差異化監管,支持在華外資機構更加全面、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引導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三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持續提高監管有效性,防范跨境風險傳導,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明確將在統籌金融發展與安全的基礎上,穩步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
“中資保險公司‘走出去’也會面臨一些風險。比如,信息不對稱風險;投資決策風險,境內母公司在進行海外投資決策時,有時缺乏全面考察和風險分析;我國保險機構境外分支機構可能出現不適應當地市場和監管的情況,導致經營不善等。”郭金龍表示。
因此,推動保險業高水平開放在鼓勵“引進來”的同時,也要注重“走出去”的安全。郭金龍認為,要控制跨境風險,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逐步完善我國保險業境外機構監管體系、完善跨境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跨境監管合作等。
“此外,還要繼續深化國際合作交流,為保險業高水平開放創造良好外部環境。”郭金龍建議,提高中國參與保險監管全球治理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國際保險監管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同時,以不同方式針對國際規則制定中的重大戰略問題和技術問題,充分表達中方立場和意見,為解決全球性保險監管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深入參與國際保險監管規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