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兩手抓保險機構密集發債“補血”
近日,兩則頭部險企發債增資的消息引發市場廣泛關注。11月7日,金融監管總局同意太保壽險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200億元。11月2日至6日,新華保險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總額10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
兩則消息是近期多家保險公司通過發債補充資本的一個縮影。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已有14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累計獲批發行額度已逾1000億元,規模超過去年。
業內專家表示,今年保險公司補充資本的意愿十分迫切,這與滿足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外部約束有著密切關系,同時也與險企提升經營能力的內在驅動力密不可分。保險公司在增加外源性“輸血”的同時,也要通過優化業務結構、加強風險管理、加強投資管理等內部“造血”的方式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實際發行規模超700億元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加入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浪潮。除新華保險外,太平再保險(中國)發行13億元;太保產險兩期共發行100億元;利安人壽發行10億元;農銀人壽發行35億元;中再產險發行40億元;中再壽險發行50億元;中國人保集團發行120億元;人保壽險發行120億元;中華人壽發行6億元;英大財險發行15億元;泰康人壽發行50億元等。
另外,年內還有太保壽險等5家險企獲批發行資本補充債券。陽光人壽、信美人壽、紫金財險、眾安在線獲批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120億元、5.5億元、30億元、5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保險公司合計獲批發行的資本補充債券金額超過了1000億元,700億元已經發行。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顯示,2022年,僅有10家險企獲原銀保監會批準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發債規模為211.5億元。
資本補充需求迫切
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是當前保險公司最主要的“補血”途徑之一,因發行門檻較低、手續較簡單、審批速度較快等優點,對于險企短期內資本補充以及提高監管指標有明顯作用,在提高保險公司抗風險能力的同時,為業務發展打下基礎。
為何多家險企密集發行資本補充債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院長助理王國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一方面,基于滿足償付能力的需求。隨著負債端業務的穩健增加,為了維持相應的償付能力充足率,險企有持續資本補充的需求。另一方面,發債可以在短期內提升資本實力,有助于險企進一步拓展業務能力,以改善盈利能力。
在多家保險公司的資本補充債券發行公告中,“用于補充公司資本,增強償付能力”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原因,“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支持業務持續穩健發展”“為公司的良性經營創造條件”“夯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也屢次出現。
四方面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往往與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掛鉤,而償付能力充足率是衡量保險公司理賠能力與財務狀況的重要指標。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6%。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2%、184.1%、278.3%;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0%、108.6%、242.3%。
2022年,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落地,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與資本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強化了資本認定標準,對實際資本進行分級,并新增了交易對手、大類資產及房地產集中度風險的最低資本要求等,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面臨挑戰,普遍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不難看出,今年以來保險公司補充資本的意愿非常迫切,但受限于多種因素影響,險企尤其是中小險企補充資本并非易事。在已披露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的170家險企中,共有15家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亮紅燈”。未來,保險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如何進一步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對此,王國軍建議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優化業務結構。中小保險公司可以優化業務結構,減少高資本消耗業務,以提高償付能力。二是加強風險管理。中小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降低財務風險。三是拓寬融資渠道。除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外,中小保險公司還可以引入戰略投資者等,以增加資本金,提高償付能力。四是加強投資管理。中小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加強投資管理,提高投資收益,以增加利潤和資本積累,從而提高償付能力。